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嬰幼兒期精熟動機構念的文化比較

訪問機構及該機構特色

本研究聚焦於探討精熟動機概念的文化差異。本人所前往之機構為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SU),在地合作的研究者為該校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HDFS)之 Professor Karen Barrett。Dr. Barrett 不論在精熟動機研究領域(e.g., Barrett & Morgan, 2018; Wang & Barrett, 2013; Barrett & Morgan, 1995; Barrett, Morgan, & Maslin-Cole, 1993) 以及社會情緒發展研究領域 (e.g., Barrett, Fox, Morgan, Fidler, & Daunhauer, 2013)皆有崇高之學術地位,且亦嫻熟於跨文化社會情緒發展的議題(e.g., Józsa, Wang, Barrett, & Morgan, 2014; Wang & Barrett, 2015)。

本人選擇 CSU 之原因有三。一是欲透過 Dr. Barrett 的支持,申請該校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RB)之許 可,並藉其實驗室的受試者招募系統,以本人帶領研究團隊所發展的測量工具(精熟動機 Q-分類; QMM), 蒐集美國一般大學生、家長、在第一線與學齡前兒童相處的幼兒園教師、負有幼教意見領袖身份的幼兒園園 長等對於幼兒精熟動機行為的理想概念,並比較跨齡、跨文化、跨角色的概念差異。二是透過 Dr. Barrett 的 協助,確認美國受試者採樣的母群代表性,並檢核 QMM 英文版與中文版之跨文化對等性。第三個原因,是除了 Barrett 教授外,CSU 之 School of Education 的榮譽教授 Professor George Morgan 亦為非常知名的精熟動 機學者,而且這兩位教授近年來都有與西班牙、臺灣、匈牙利的跨文化合作經驗。本人趁訪問之便,除可瞭 解兩位教授研究團隊的運作狀況與熟稔精熟動機研究領域的最先進知識與技術,亦將會向他們的研究團隊介紹本人實驗室另對學齡前幼兒進行的成就目標設定研究 (Kung & Lay, 2017) 以及對青少年進行之一系列與成 就動機有關(Chang & Lay, 2018) 的研究,這些研究皆與精熟動機密切相關,將可達到學術交流的目標,甚至 進一步開發新的學術合作契機。

研究期間

2019 年 9 月 1 日~2020 年 6 月 30 日(共十個月)

研究摘要

個體面對挑戰的因應模式,是文化、學校、家庭等共同營造出的社會化結果,而肩負社會化責任的兒童 發展意見領袖(如:幼兒園園長)、以及直接擔負照養責任的幼兒園教師與幼兒家長認為如何才是因應困境的理想模式,往往決定了他們直接與兒童互動的反應模式,並進而影響了兒童面對挑戰的因應模式。本人於 2019-2020 年在美研修的主要目標,是在確認本人所發想並帶領團隊所設計之廣納十四個面向的「精熟動機 Q 分類」(QMM)測量工具英文版之文化及語言對等性之後,以此工具測量美國文化中不同角色的成人對幼兒 因應挑戰時該有的反應的理想型態之看法,並於日後與臺灣的資料進行文化比較,凸顯各自之文化殊異性。 因受新冠肺炎影響,本研究於 2020 年三月起無法再進行實體施測,在將施測程序全面改由網路進行後,雖成 功蒐集到足夠的大學生資料,但因幼兒園家長與教師於居家隔離期間大都需全時段在家照顧幼兒及家人,無法參與研究,造成資料蒐集停滯。但此危機亦帶來有趣的轉機:QMM 施測流程全部改為網路施測、並重新 向 IRB 申請施測權限擴及全美國境之後,本研究雖無法在本人研修期限內蒐集到預計的樣本數,卻可延伸至 回台之後繼續以網路連線執行美國地區的施測,且下一年度之中文版施測亦可比照辦理。本研究已建立線上 施測之良好再測信度,目前亦同時邀請在美之中、英文皆流利的華人母親參與兩次線上施測(一次英文版與 一次中文版)以建立本測量工具之語言及文化對等度的數據。以無母數統計分析對僅蒐集到的七位歐裔與六位移民美國的華裔成人所進行的組間比較,則已初步顯現精熟動機理想型的文化差異。

研究方法

一、受試者:

本研究預估募集三十位美國大學生、三十位美國家長、三十位美國幼兒園教師、三十位美國幼兒園園長及其他兒童教養的意見領袖、三十位可通中英文的旅美臺灣母親。大學生參與本研究可獲課程加分、其他成人參與本研究則可獲咖啡禮券美金五元(由科技部所資助之受試者費)。目前僅大學生資料蒐集完成。

二、研究流程概要:

本人在赴美之前所設定的工作程序為:(1)檢核QMM英文版的語言恰切性。(2)接受CSU倫理課程並得到 認證,成為可在該校正式申請向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申請倫理審查的研究者。(3)送審倫理審查。 (4)倫理審查獲通過後,先在CSU校內蒐集美國大學生的QMM資料,一方面建立QMM英文版之再測信度,另 一方面也做為大學生組的分析數據。(5)與當地幼兒園聯絡。(6)發邀請函招募幼兒園的園長、教師、家長並進行施測。(7)資料分析。而本人來美之後,則納入另兩項新任務:(1)因QMM中許多題項都與Dr. Barrett討論後 重新更改了敘述方式,且納入9個新題項,因此需以還原翻譯(back translation)重新確認中、英文題項的類似度,並檢測中、英文版之語言及文化對等性。(2)因應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政策,所有測量需改成網路施測,因 此需進行尋找線上版Q分類軟體、評比各軟體的功能與價碼、學習新軟體、QMM題項上傳並進行軟體偵錯 (debug)、預試及線上施測流程調整、實體版與網路版等同性檢定、網路版再測信度檢驗等工作。

三、測量工具:

(1)精熟動機Q-分類(QMM;Lay & Huang, 2007)──本工具之初版共包括63題,已建立良好之信效度(Huang, Lay, & Chen, 2009),但本次來美與Dr. Karen Barret磋商後,又增加9個題項,新版共有72題(Lay, Huang, & Barrett, 2019)。分類者需先閱讀精熟動機構念的定義及Q分類指導語,再就這72張卡片進行分類。 分類者先將題項依「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中,最適應、對未來發展最有利的行為與情緒特徵」、「無法判斷是否與精熟動機適應性有關的特徵」及「不像具有精熟動機適應性的孩童會出現的特徵」分成三堆。再依序以題項敘述與受試者的理想構念的相近度將每一堆又細分成三堆,而形成九堆、每一堆有8張卡片的分配。一至九堆分別代表1到9分,分數愈高表示愈為具適應性精熟動機之敘述。最後以每一個構念的同族群分類者的各題項之平均數作為該構念的「組合定義」(composite Q-sort definition)。若將此組合定義進行跨文化(或跨 次文化、跨角色)的相關檢定,則可瞭解整體精熟動機組織構念跨文化(或跨次文化、跨角色)的異同度。
此外,亦可運用此工具內所包含的 14 個向度:(1)作業興趣(task interest)(2)作業目標(task goals)(3)參與風格(engagement style)(4)投入(involvement)(5)意志力(volition)(6)與他人的 關係(relatedness with others)(7)對他人介入的反應(reaction to others’ help)(8)社會資源的使用 (resourcefulness)(9)社會依賴(social dependency)(10)對挑戰的負向情緒反應(negative emotional reaction to challenges)(11)對挑戰的負向行為反應(negative behavioral reaction to challenges)(12)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13)成功反應(reaction to success),(14)一般情緒狀態(general mood states),甚至各個題項,而比較各族群、文化對各項構念的重視程度的差異。

(2)控制變項一──幼兒氣質。為了控制每位家長對其特定幼兒的印象干擾家長精熟動機的理想型概念,本研究同時以兒童行為問卷短版(Children’s Behavior Questionnaire, CBQ;(Rothbart et al, 2001)施測家長,此量表可測量家長對三至七歲兒童之氣質印象。

(3)控制變項二──幼兒精熟動機。同樣是為了控制每位家長對其特定幼兒的印象干擾家長精熟動機的理想型概念,本研究同時施測 Morgan, Wang, Barrett, Liao, Wang, Huang, & Jόzsa (2019, March)編製的精熟向度問卷第 18 版之學齡前版(DMQ, Version 18, Preschool Version)。

研究成果

除去預試 7 人共 12 筆資料,本研究目前共蒐集到的 QMM 資料共 95 筆,茲條列如表一

表一:施測數量統計

 

大學生

幼兒家長

幼兒園教師

幼兒園園長

第一次採實體施測人數

27

2(歐裔)+1(華裔)

  

再測採實體施測人數

15

   

第一次採網路施測人數

17

1(歐裔)+4(華裔)

3(歐裔)+1(華裔)

1(歐裔)

再測網路施測人數

19

4(華裔)

  

受測總人數

44

8

4

1

施測總次數

78

12

4

1

一、QMM(Version 3.0)之再測信度
本研究在預試階段共邀集 7 位美國大學生進行預試,並進行再測,之後再調整題項內容將 QMM 英文版定稿。大學生組的正式施測,共邀集到 44 位受試者參與,並有 34 位受試者參與了兩次施測。合計實體施測 42 人次,網路施測 36 人次,總共施測 78 人次。

由於 Q 分類的再測信度為取「所有題項在一次測量中的個別分數」與「另一次測量的所有題項個別分 數」之間的相關值,因此可一一計算每位受試者的再測相關值。其中參加兩次實體施測的受試者共 15 人,相 關值範圍為.181~.896,平均值為.584。參加兩次線上施測共 13 人,相關值範圍為-.533~.898,平均值為.411。

以上結果顯示,大學生受試者的再測信度因人而異。有些受試者純然只因爭取修課分數而參與研究,可 能因嫌 Q-分類的程序太麻煩想求快而便宜行事,以致不論以實體施測或網路施測時,皆有部份受試者的再測 信度不理想。因此決定在未來進行其他分析時僅取受測兩次,且再測信度達.50 以上的大學生受試者資料進行 分析。(註:因 QMM 為 72 題,故兩次受測的題項相關值只要達到 r(70)=.232,便達 p=.05 之顯著水準,但因 再測相關值來自受試者本身的再測資料,理應具相當程度的關連,故將篩選受試者的再測相關值標準定在至 少具中度相關的水準以上。)

二、網路版與實體版施測之共通度

共有 6 位大學生為居家隔離前進行了第一次實體施測,而第二次施測則為網路施測,這 6 位受試者的再 測相關值為.419~.898,平均相關值為.674,且其中 5 位的再測相關值達.50 以上,顯示網路施測與實體施測有 足夠的共通性,兩者的施測結果可以合併分析。

三、中、英文版共通度

以六月底之前分別以中、英文施測的四位華裔參與者的資料(相關值範圍=.69~86, 平均相關值為.79) 來看,QMM 有可接受的語言對等性。相隔至少四週的兩次施測結束後,本人也逐題與受測者討論其對中、 英文版反應差異的可能原因。

四、文化比較初步結果

由於美國的 10 月到下年年初(從萬聖節、感恩節、耶誕節、新年、寒假)是幼兒園教師及家長最忙碌的時 段,所以本研究在獲得倫理審查通過後,先以施測大學生為主,就在正式進入幼兒園施測兩天後,便迎來了 州政府居家隔離命令,以致本研究目前僅蒐集到七筆歐裔美國成人的資料(三位幼兒園教師、一位幼兒園園 長、三位家長)。此外,為探討中、英文版 QMM 的對等性,目前也蒐集了五位留美臺灣媽媽及一位幼兒園教 師的資料。故以 Mann–Whitney U test 進行 7 位歐裔與 6 位華裔美國成人在各個 QMM 題項之無母數組間比較 分析。結果發現,雖然五位華裔母親都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華裔幼兒園教師則在美國 旅居超過二十年,理應十分西化,但對幼兒精熟動機的看法,仍與歐裔成人有多個題項呈顯著差異,顯示 QMM 對文化差異的測量敏感度。(由於資料不足,恕不詳細提供統計顯著結果之題項與文化差異的方向性, 以免誤導讀者。)

結語

這次的赴美研修之旅,受新冠疫情影響使受試者招募不易,且改成網路施測後,施測時間較長(至少一小 時)、並需單獨施測、無法像實體施測時可以二或三人小團體方式進行,以致研究進度大幅落後,但仍收穫豐 富。例如:Q 分類過程須不斷比對、分堆卡片,需要大桌面才能完成,本人起先並不認為可透過網路分類大 量卡片。但因疫情發生後必須變通,故經多次嘗試後終於設計出可補足螢幕空間不足問題的施測流程及指導 語,而一旦有了恰當的指導語及流程後,這個研究便可不受時空影響,終究有完成的一天。此外,本人也藉這次訪問,在 CSU 舉行了三場演講:第一場為在 Dr. Barrett 的實驗室會議中介紹 Q-分類的方法論與分析策 略。第二場為在 CSU 校內所舉辦的 202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中以 Child Emotional and Motivational Development in Cultural Context 為題的演講。第三場則是疫情開始後,以線上直播對 Department of HDFS 進 行的全系演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MHbLGqnrrc) 介紹本實驗室對臺灣的社會情緒學習教學方案的評估研究。另外,我也安排了本實驗室目前正以科技部千里馬計畫至荷蘭學習 Dynamic System Approach 技術的博士候選人張泰銓同學與本人及 Dr. Barrett 進行線上討論,以諮詢 Dr. Barrett 對於本實驗室學齡前幼兒 進行的成就目標設定研究 (Kung & Lay, 2017)中的動態資料的模型設計。再者,本人也擔任了 Dr. Barrett 實驗室中以玩偶及演劇測量幼兒的情緒知識的英文手冊的中文翻譯的還原翻譯者(back translator),以方便未來的 合作計畫。本人也很榮幸入選傅爾博萊特基金會與國家地理雜誌合作的第一屆科學說故事計畫 (Sciencetelling Bootcamp),這個計畫要求入選者在國家地理雜誌的網站上修五門線上課程,包括攝影、影片製作、演講、社群網站、寫作,並將自己的 Fulbright 經驗告知大眾,結案報告可透過 http://tiny.cc/09aarz 下載。

感謝傅爾布萊特基金與台塑企業的資助,即使受疫情打擾,仍然是收穫豐盛的一年。在此一方面期待疫情結束後,能透過網路蒐集到足夠的歐裔美國人的資料:另一方面,等到本人回台後,也預計將聯絡台北美國學校,商討在該校蒐集歐裔幼兒的家長與教師資料的可能性,以填補本研究樣本不足的問題。

Good pieces need to be seen.

SHARE THE ARTICLE

Research & Reflections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