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打開語言的醫藥箱──用任務修復表達的拼圖

一、教學理念回顧:任務導向,強化語言與跨文化整合

本學期以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為主軸,採用《當代中文課程四》為核心教材,結合台灣醫療電視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作為輔助材料,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使用華語,提升其語言運用能力與跨文化理解能力。學生程度為中級,有良好的學習動機與專業基礎,因此本課程特別設計了能連結其專業背景的任務活動,使學習更具意義與真實性。

任務活動_拍攝防災教育影片(醫護篇)

二、學習亮點觀察

  1. 語法與語用覺察的進步
    學生在課堂中展現高度語言覺察能力,能有意識地使用已學語法與句型,並應用於任務活動與作業之中。尤其在報告與影片製作中,能自然使用本課核心語彙與語法,展現語言內化程度。
  2. 聲調與發音顯著改善
    在繁體字認讀、聲調與ㄩ的發音方面明顯進步,從初期的猶豫到後期的穩定輸出,說明學生在自我監控與重複練習方面具高度投入與自律。
  3. 學習任務執行力強
    每次的課堂任務與作業都能確實完成,無論是交友軟體攻略、裝置藝術尋寶,還是地震防災醫學腳本,皆能融入自身醫學專業觀點,並進行文化延伸與反思。
  4. 跨文化能力的展現
    在成果發表中,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專業與文化觀點,例如在第六課地震防災影片中,比較美國與台灣在防災教育上的差異,並從醫學生角度提出建議,成功實踐了語言教學的文化拓展目標。
文化課 廟宇參觀

三、教學挑戰與反思

  1. 預習與複習的規律性不足
    受限於時差與碩士課業壓力,學生無法穩定安排預習與複習,導致某些課堂語言點掌握稍嫌零碎。未來可嘗試將任務切分為更小的模組,讓學生即使時間有限,也能逐步完成。
  2. 語言輸出長度\可再提升
    學生口語表達邏輯清晰,但句型偏短,語言延展性略顯不足,未來若有機會將加入「句型擴展練習」與「意見延伸模板」,提升語言輸出深度。
  3. 多模態素材的系統性整合尚可加強
    雖已有影片、網站與Podcast等產出,但教學中多模態語料的導入仍以任務階段為主,若能於教學前中後各環節穿插短影音、聽力片段、醫療新聞等素材,或許更有助語用能力發展。
文化課 端午包粽體驗2
文化課 端午包粽體驗1

四、未來調整方向

  1. 增加語用導向任務訓練:如「醫病對話模擬」、「文化衝突情境練習」,提升語境適應力。
  2. 彈性安排任務與作業形式:結合即時任務與延遲回饋任務,尊重學生時區與生活步調。
  3. 強化任務前的「語言熱身」:每課前安排語法複習與關鍵語彙小任務,幫助學生更快進入語境。
  4. 鼓勵學生自選任務主題:提升內在動機,例如可選擇醫療主題拍攝短劇、或訪問台灣醫護人員。
學生晚宴發表

五、結語

本學期課程透過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踐,讓學生不僅提升了語言能力,更在專業與文化間找到發聲的橋樑。語言學習不再只是句型與單字的堆疊,而是在生活與專業脈絡中被真正使用與思考。

未來將持續優化教學設計,拓展「醫學華語 × 跨文化語用 × 任務學習」的融合教學可能。

Good pieces need to be seen.

SHARE THE ARTICLE

Picture of Mei-Chen Chi 季玫臻

Mei-Chen Chi 季玫臻

➤2024~2025 Fulbright CLEA 關鍵語言增能計畫教師 ➤美國國務院CLS&TISLP助理教師 ➤聯合國亞洲總部中文班實習教師 ➤美國天主教大學-線上語言與文化交流實習教師 ➤北倫敦英國國際學校濟州分校遊學團華語教師

更多文章

Research & Reflections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