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abulous Formosa: Reflections from the IEA Taiwan Seminar 2023

The Fulbrigh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IEA) seminar experience has meant more to me than I ever anticipated it could mean back when I was applying for the grant. The onset of the pandemic and the prolonged delay to our seminar have made this experience feel much more special as we

Read More »

「介入反應模式」在學前融合教育現場之實踐

本研究以「介入反應模式(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RTI)」及多層次課程調整(Multi-Tiered Support System, MTSS)為基礎,探究RTI在MTSS融合現場之實務歷程。研究目的有二,分別為: 研究目的一、融合教育現場如何規劃MTSS之實踐 研究目的二、RTI之實作在MTSS現場之進行歷程 研究方法        研究者以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學系(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之兒童發展實驗室(Child Developmental Laboratories, CDLs)為研究場域,依照上述研究目的進行為期4個月(2022年2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之實地探究工作(6月1日至7月31日為資料彙整與研究報告撰寫)。CDLs依年齡分班,每個班級每年平均約有30名幼兒,每班編制為1位主教老師(head teacher)以及兩位助理教師(assistant teachers)。研究方式包括:訪談教師或行政人員(1次)、觀察教師進行RTI之實務工作(2次)以及教師教學教材設計與檔案資料(1次)。透過質性研究分析,將搜集的資料打成逐字稿,並進行反覆資料閱讀與編碼,分析質性資料中透露的重要元素,回應本研究之目的。 研究結果 一、融合教育現場如何規劃MTSS之實踐          多層次支持系統是在融合教育的脈絡下,以個別化精神提供優質普通教育之課程與教學分層原理,分為優質普通教育層(Tier 1)、轉介前介入層(Tier 2)以及特殊需求個別介入層(Tier 3),確保所有學生接受高品質且適切的教育機會(Winton, 2016)。Sandall與Schwartz(2008)以學前融合教育場域之一日作息課程與教學為前提,將Tier 2之轉介前介入階段,分為「箝入式學習機會(Embedded Learning Opportunity, ELO)」與「課程調整與修改(Curriculum Modification, CM)」兩部分。本計畫要深入了解CDLs學前融合教育教學現場MTSS的執行方式。 CDLs招收學齡前(pre-kindergarten)階段的幼兒,年齡介於0-2(infant & toddler)及4.5歲(preschool/prekindergarten),本計畫場域為CDLs,探究幼兒融合教育現場之實務,故以3-4.5歲階段幼兒為主。本次訪談探究的議題為探究CDLs教師發現幼兒有需求的管道、教師如何調整課程(Tier 2)、蒐集與呈現資料(RTI)、如何協助幼兒取得特殊教育資源(Tier 3)以及幼教師專業的培育等面向進行初次討論。 對象:CDLs之主任、學前教師培訓講師/行政負責人 訪談歷程所探究的問題與回覆如下: CDLs進行此計畫,需要訪談1-2位有經驗的老師,了解其經營MTSS之做法,並採取不接觸幼兒的方式進行觀察,需要哪些程序以符合研究倫理要求?        在CDLs進行研究,只要有與幼兒互動(e.g., in-person observation),就需要申請IRB。本次計畫是透過單面鏡觀察並訪談專業程度高的幼教老師,故只要向CDLs提出研究申請,經由內部審核即可決定進行的程度與方式。 幼教老師如何理解班上孩子可能需要課程調整?   

Read More »

Building Connections in Taiwan

After waiting almost two years to travel to Taiwan to represen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as a Fulbrigh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IEA) grant recipient, I boarded the long flight from Tampa to Taipei by way of Detroit and Seoul arriving in Taipei almost 28 hours later. Exhausted from the

Read More »

Taiwan IEA Experience – A trip to remember!

I’m very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researched Taiwan’s approach to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My goal was to understand better how Taiwanese high school CS educators teach us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and create a cultur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through their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roject helped me view CS education from a more global perspective and profoundly impacted my growth.

Read More »

Doing Qing History in Taiwan

I’m very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researched Taiwan’s approach to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My goal was to understand better how Taiwanese high school CS educators teach us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and create a cultur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through their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roject helped me view CS education from a more global perspective and profoundly impacted my growth.

Read More »

走向國際移動的路上:從美國加州的訪問中學到的五件事

    2022 年,我很榮幸成為傅爾布萊特計畫 (Fulbright Program) 的一員,前往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CI) 和加州大學柏克萊 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B) 進行訪問,與當地學者的相互瞭解 及彼此合作交流。讓我在追求成為具備國際移動力的學者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各國處於不同疫情階段      在新冠肺炎疫情 (COVID-19) 的籠罩下,2022 年的跨國交流仍然面臨考 驗。國外疫情狀況的不確定性阻礙了許多計畫的執行,台灣在四、五月確診人數達到高峰,因此出境要求相較於美國更為嚴格,入境美國則沒有任何的檢疫規定。當時美國已開始了與疫情共存的正常生活,就算在課堂裡也不強制戴口罩, 實體和遠距課程或會議的切換也是常態。但 去UCI 報到時仍要求提供完整疫苗接種證明 (包含疫苗追加劑,校園也提供追加劑的施打),學校也會發送提醒每日症狀檢查的郵件。  跨國和跨時區工作的協調      由於時差的緣故,在美國往往必須利用晚上的時間跟台灣的學生、同事和學術合作夥伴遠距開會。若無法協調在台灣的早上時間開會,就必須安排到美國的深夜時間。美國東岸和西岸也有時差,因此在同時處理台灣、美東和美西的會議時間和內容時,都必須反覆確認,以免錯過或產生誤會。這樣的跨國跨時區的遠距工作型態,仰賴彼此的體諒和及時的溝通,才能有效地進行交流與合作,以完成各項會議與工作。      我在美國所接觸到的學者,都極為重視效率。他們回覆Email非常快速,但同時也會希望對方能盡快回覆。若他們說下次再討論並不是客套話,當天會面之後,他們會很快地告知下一次可以討論的時間,不會耽誤雙方的行程安排。遠距會議有時也會因對方本人或其家人突然確診,而必須延後實體會議或改為遠距會議。我就有幾次這樣的經驗,一次是 UCI 社會科學院兩位老師的會議,另一次是 UCB 的永續與碳解決辦公室的會議。就我自身的交流經驗而言,若以遠距視訊開啟合作是較為不利的,最好先面對面討論過,彼此已經有足夠的認識基礎,合作效果會更好。 跨領域的相互衝撞      這次的訪問也讓我深刻感受到跨領域溝通的重要性,尤其處於多元文化環境或涉及複雜的專業領域。因此,此行我也拓展專業知識整合的技能,增強跨領域合作的能力。   

Read More »

Taiwan’s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I’m very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researched Taiwan’s approach to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My goal was to understand better how Taiwanese high school CS educators teach us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and create a cultur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through their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roject helped me view CS education from a more global perspective and profoundly impacted my growth.

Read More »

啊!這就是紐約!媒體藝術發源地的文化與保存策略踏查

前言 在今年二月底,我帶著自己的研究題目「分析時基媒體藝術保存維護在紐約市的專業合作網絡」(Collaborative Network Analysis of Time-based Media Conservation Professions in the NYC),啟程前往紐約市曼哈頓。在這項訪問計畫裡,我將進駐兩所體制架構截然不同但在西方數位文化資產保存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均有獨特且卓越貢獻的藝術機構,分別是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以及新博物館(New Museum)轄下的分支組織根莖網(Rhizome)。這趟訪問旅行,我不僅僅是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的主持人及獨立研究者,透過踏查這兩個機構的保存工作來拓展自身專業,同時肩負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的文化交流使命。 我一直相信環境帶給一個人的啟發無法被純粹的文字或影像取代。在抵達MoMA的第一週,與同事們的交流互動,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美國與台灣兩地的差異。我開始重視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這也成為在專業學習、文化交流以外的第三個目標。我一再告訴自己:我要成為一位紐約客(New Yorker)! 位於第五大道與42街的Bryant Park公園,7-9月暑假期間經常舉辦免費的表演與電影放映活動 「This is New York!」:移民、遊民、異鄉人 「這裡是紐約呀!」這句幾乎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尋常的人事物,人們面面相覷後,總會有某人率先喊出的一句話。例如:對不守規矩的車輛猛拍車門的情侶、疑似因為嗑藥過度而在車道中間搖晃躺下的女子、早晨突然闖進洗衣店劫走小費且持續抱怨的中年男子、在咖啡廳遇到隨身攜帶扳手工具以備不時之需的大叔等等。更不用說在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紐約地鐵系統中,總是會遇到各種樣態的遊民們。我終於能夠想像,為什麼蝙蝠俠所在的高譚市是以紐約為原型,為什麼電玩遊戲《俠盜獵車手》的街頭總是會聽到路人的喃喃自語,因為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場景。 預計前往MoMA報到的日子因為一起發生在美術館內的刺傷事件而延後,起初讓我感到些許的害怕與擔心。但是想到紐約市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尋夢或被迫離開家鄉並安置此處,大量且繁多的語言、文化和生存壓力的碰撞,必然導致個體必須承受極大精神壓力這是在紐約生存的重要課題。在這半年的生活中,咖啡廳、散步、慢跑、公園、戶外免費表演、圖書館資源、健身及瑜伽課程等活動,已經成為我實踐紐約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22年6月26日,紐約舉辦盛大的同志遊行(NYC Pride March),我和台灣的留學生一起到場同慶 美術館巨擎MoMA:盡善盡美的保存日常  我在MoMA和Rhizome這兩個駐館機構所學到的重要經驗,大致可以總結如下:專業分工及財政結構對於數位文化資產保存的影響,並不亞於在實務現場中,個別保存維護人員/修護師對保存方針的判斷與執行。這不僅僅是由於時基媒體藝術(Time-base Media Art)與原生數位文化資產(Born-digital heritage)領域的保存維護研究,至今在全世界仍是一個極為新穎的領域,其理論與實踐基礎尚在發展;也由於所處理的對象為科技物,經費的多寡往往會直接影響完成多少成果。恰好這次訪問的兩所機構,可以說是分別處在藝術領域的兩個端點:前者是由豐沛基金與財團經營的藝術精英市場代表,後者則是以開放社群分享精神為基礎的草根團隊。 兩名MoMA媒體修復師Lia(左)與Amy(右)在影音工作站準備工作坊 MoMA的藝術品保存維護團隊,總共分為紙質、相片、繪畫、物件、科學分析及媒體六大類別,約莫有12名正職人員、以及4名至6名的Fellow與實習生。我所隸屬的媒體保存研究室,便包含了3名正職人員以及1名實習生(相比之下,整個Rhizome機構僅有5名成員及1名專職保存人員兼工程師)。進入研究室後,我主要的工作是處理媒體藝術品(通常是處理一個數位檔案)的接收、存取、影音狀況檢視、製作封包檔、分析作品展出需求,以及準備展覽籌備。從MoMA嶄新的影音檢視設備、工作站的設計、和對檔案完整性的檢核設定,我都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這邊對待每一件藝術作品的細心及嚴謹之態度。在執行工作的過程中,經常有策展人、登錄人員與展示技術人員介入其中,而透過電子郵件及藏品與館務管理系統,不同部門的專責人員也被整合在一起,共同為藝術作品的永續保存和呈現做出最佳的準備與決策。這與我先前在國內大型美術館中,各個組室幾乎是獨立運作的經驗十分不同。反覆推敲琢磨後,我發現MoMA各個策展人對於自己所提議購藏的典藏品,負有相對應的保管與研究責任,因此很自然地以策展人為核心,推動館內不同部門組成臨時團隊完成美術館的工作。 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訪問時MoMA辦公室依然採取分批進出辦公室的政策,幾乎沒有全員到齊的時候。而只要有一人居家上班,團隊便會採取線上會議的方式討論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參與了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1932年-2006年)的經典作品《Zen for TV(電視禪)》的展出籌備。白南準這件作品是更動映像管電視的內部機械結構來產生影像(非單純透過播放器播放影像),由於這類涉及類比影像時代機器的作品在台灣相對稀少,再加上先前就曾以此作品為例,發表探討媒體藝術作品之版本與版次差異的報告,對於現在竟然能夠親身參與到相關的保存工作,我自然感到無比地興奮!在這項工作中,我遇到了在紐約許多美術館活躍的國寶級工程師Maurice,並花了兩天的時間檢視與調整MoMA三台來自不同背景但都是為了該作品準備的老電視。Maurice邀請我一起把最後選定的電視打開,將電路板與元件卸下,藉由觀看白南準過去與其他藝廊活動時留下的紀錄手稿,將作品調整成能夠兼顧鑑賞與呈現藝術家意圖的影像樣貌。在這個過程中,策展人也會積極參與介入,並指定影像所需呈現的質感、亮度。隨後我們記錄下旋鈕所在的參數,接著交付給展務人員丈量展台所需尺寸,並將作品運至展場。 我和實習生Sasha在一旁,與長期和MoMA合作的電視技術人員共同檢視白南準的《Zen for TV》 把電視背後打開後,可以見到現在已經不再生產的映像管電視電路板及陰極射線等裝置 網路藝術保存單位Rhizome:擁抱數位多變,廣邀社群參與 在經過三個月的MoMA訪問後,我轉到Rhziome這個僅有5名員工且其中2名員工長期採取遠距工作的獨立藝術單位。帶領我的保存主管Dragan,便是採取遠距工作的員工之一。在問到他為何不前來紐約辦公室工作時,他回憶起許多年前接下這份工作時,女兒曾經問他:「爸爸,我去美國讀書會被槍殺嗎?」這讓他立即決定要以遠距辦公的方式接下工作。而事實也證明,擅長以「網路」作為藝術實踐場域的Rhizome,直接把網路作為辦公地點也是相當合理的事情。這也導致我在Rhizome的三個月裡,其實有近8成的時間都是在家中、咖啡廳等地方遠距工作。 在Rhizome的每一場會議,都要配合在德國與在洛杉磯的同事,因此全數都是線上進行 而所有的工作記錄都井然有序地透過Notion平台完成,這也包含我(YC)和主管(DE)的會議記錄與工作進度 由於我同時擁有Wikidata與鏈結資料處理的經驗,Rhizome長期經營網路藝術資料庫Artbase及其保存策略,便成為我特別感興趣的事情。實際上,在媒體藝術保存領域中,軟體與網路藝術被視為是最為複雜且困難的媒介,因此我相當好奇這所看似與學院保存專業毫無關係的藝術機構,如何正面直球挑戰這項難解的課題。最終,我在他們不被傳統保存倫理束縛的思維中找到了答案。Rhizome是由作品的創造者、工程師、及對網路文化有熱忱的一群Geek共同維護,因此他們更像是一群電子遊戲愛好者。相較於MoMA將保存專業歸類為對內的、學院的、在牆內的細心照料,Rhizome則把作品保存視為是去牆的、社群的、向外號召的工作,並且容許錯誤的發生——這或許和他們所關注的藝術類型有著直接的關係。以Rhizome的理念來說,唯有純粹存在於數位網路環境中的作品才堪稱為數位藝術。在這三個月裡,我不僅僅是學習到Rhizome的工作方法與態度,也做出了一些優化Artbase資料庫的貢獻,這為回台繼續從事網路藝術保存及資料庫建置打下了合作基礎。 由於Rhizome的一位同事即將離職,正巧其他同事也來到紐約,留下這張非常少有的Rhizome團隊聚餐大合照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