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以文化為橋,深化華語教學與文化交流的雙向成長旅程

在完成Fulbright FLTA計畫後,我很榮幸地連續兩年擔任CLEA華語教師,在臺灣延續美國的教學經驗與熱情,傳遞專業華語知識。

為期16週、一對一的教學,所有課程與文化活動皆經過細心設計,為學生量身打造。本學年的學生專業為亞太研究,下學期修習了東亞文明與都市化進程與國際新聞專題等課程,學生對國際時事的脈動非常關心,因此在中文課程中亦加入了許多國際關係與時事議題,作為聽力及閱讀的素材。學期間除了教材進度外,嘗試加入更多多模態文本如影音素材、播客等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學期中,除了依教材進度進行教學外,我也要求學生定期進行新聞報告。由學生自行選擇報告主題與內容,並包含新聞簡介、背景介紹、事件的起因與影響,以及個人觀點等。這種報告形式不僅訓練了學生擷取重點與組織架構的能力,更強化了口語表達與邏輯思維,對於學生的期末發表有顯著助益。

學生期末發表口頭報告 1
學生期末發表口頭報告 2

本學期期末報告主題聚焦於兩岸文化宣傳的方式與消長,與學生的專業課程主題密切相關。為了協助學生準備期末報告,我與學生共同閱讀了期刊論文、雜誌專題報導、新聞片段、YouTube 影音及相關 podcast 內容。這些多元且具挑戰性的學習媒材,使學生逐漸從口語過渡到書面語與正式用語,並進一步提升其專業華語的表達能力。儘管學生所修的研究所課程為英語授課學程,但在課餘時間能用中文吸收新知、與台灣同學談論時事,這是專業華語能力實用性的體現。

文化體驗方面,臺灣的教學環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與便利性。本學期我們進行了一系列豐富的文化活動,包括鶯歌陶瓷文化之旅、動手製作台灣小吃、金馬影展戲劇欣賞以及客家文化園區參訪等。學生體驗了第一次陶瓷手拉柸、從品味美食到自製台灣小吃,透過實踐更深入理解台灣飲食文化的獨特之處。透過文化活動,學生對於台灣的歷史、文化、藝術、飲食和習俗有更全面的瞭解,讓學生對台灣文化的多樣性留下了深刻印象。

與學生至鶯歌體驗陶瓷手拉胚製作

在文化活動中,我設計了前、中、後三階段的語言任務。活動前,學生需以中文查閱背景資料;活動中,需記錄過程並以中文交流;活動後,則需完成心得報告。例如,在鶯歌陶瓷體驗中,學生需用中文描述陶瓷的製作步驟,並分享個人的學習心得。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能在真實語境中應用所學,進一步鞏固語言能力。

與學生體驗台灣小吃製作過程
(蔥油餅、湯圓、珍珠奶茶)

與在美國的教學相比,雖然教學對象皆為美國學生,但 CLEA 計畫的學生多為來台攻讀研究所的學術型人才,因此教學涵蓋範圍更深更廣,需從日常生活華語延伸至專業知識華語,對教學設計有更高的要求。而過去在美國的教學經驗讓我更能同理學生的學習處境,針對他們的難點與困惑對症下藥,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

這段教學經驗也讓我對自身文化有了更深的反思與洞見。在帶領學生精進華語、體驗華人文化的同時,我也從他們的觀點中學到許多,這是一段教學相長的寶貴歷程。無論是與學生共同解決學習挑戰,還是透過文化交流促進理解,這段經歷對我而言意義非凡。

Good pieces need to be seen.

SHARE THE ARTICLE

Picture of Yi-Hua Shih 施怡華

Yi-Hua Shih 施怡華

2022-2023年Fulbright FLTA,於美國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擔任華語助教,回台後連續兩年擔任CLEA華語教師,並於銘傳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華語中心、哈佛台北書院及領航中心任教。致力於傳遞專業華語知識、分享中華文化。

更多文章

Research & Reflections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