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獲得2019-2020傅爾布萊特(Fulbright)獎助,來到加州小鎮Davis,於UC Davis進行十個月的訪學。
This has been a fantastic experience for pursuing my academic research, inspiring me in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learning about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much
My objective was to gai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from the administrators, researchers, and community leaders in spring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Florida. By staying at
This project, “Picturing Animals in Paris: Manet’s Bestiary and Naturalism” was conducted from August 2015 through July 2016, and made possible by the generous research
環境和生態危機的克服,需要的不只是知識和技術,還需要信念、規範和實踐,並將人類與物種和自然重新連結。啟蒙以來的現代化思維獨尊人類主體性,割裂人與自然世界整體之關聯。中國哲學和東方宗教不具此一主客分立、獨尊人類主體(主宰性)的特性。
Dr. Winstein在經過主持臨床試驗以及相關研究之後指出,目前發展出許多針對慢性中風的新興治療手法,研究顯示有成效,但沒有比控制組來的顯著有效,這樣的結果引發下一步研究重點的討論,在進行大型研究之前,有必要回過頭再好好的檢視這些治療手法中的主要治療要素,其改善中風患者表現的機制為何?唯有將各治療要素產生成效的機制深入瞭解之後,才能更清楚的結合各種要素,以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成果。
在矽谷的大學中,有許多來自他國的學生,從授課過程中,可發現學生中還是有東西方的差異。西方學生比較勇於課堂上發問,東方學生則傾向於課後再找老師討論,不知是語言能力的限制,還是養成教育所造成的?十月中,我將研究多年的主路徑分析概念與應用,對SJSU管理學院老師做演講,和參與老師們進行相當熱烈的討論。
拿到學位從美國回台轉眼已經二十年,這期間雖然時常來美國開會,進行短期研究,但總是來去匆匆,學校的教學行政研究壓力如影隨形,未能停下來聞聞路邊的花香。二十幾年前得到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的獎助,讓我能專心攻讀博士學位,一直銘感於心,此次再度獲得基金會的青睞,得到資深學者赴美研究獎助,格外覺得意義重大。二十年攸忽疾逝,我已從年輕新秀熬成資深前輩,這兩次赴美標誌著我學術生命與個人生命的不同階段,也交織著我對美國社會與文化的不同觀察,與對自己台灣社會認知的進化。 1993年我在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的贊助下來美國東岸攻讀博士學位,那不僅是我第一次來美國,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飛機離開台灣。初來美國,心情興奮而充滿好奇,儘管我的專業是英美文學,對西方文化已有一定的認知,但實際的日常生活接觸仍面臨許多衝擊,在地理、交通、金融、語言、人際關係、社交應對、上課方式、課堂生態等面向,都需在短期間適應,並迅速進入備戰狀態,那四年專心投入課業,對美國學術圈的認知多於對美國文化的品味觀察,一心只想早日完成學業,回國再執教鞭。
If I had to use just one word to describe my year-long sabbatical leave as a Fulbright Visiting Scholar at Stanford, it would be “fruitful”
We live in a world where inequality permeates all aspects of our lives, where we are indifferent to the emotional burdens of others, where 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