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文化紀事:作為Fulbright FLTA的一年 (Cultural Chronicles: A Year as a Fulbright FLTA)

我一直對不同的教育型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在得知Fulbrigh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ssistant Program (FLTA)後,了解到這個計畫可以讓我有機會實際觀摩美國大學的教育現場,我便毅然決然地投入申請。很幸運地,我成為了2023-2024年度的39位Fulbright FLTA之一。

於是在2023年夏末,在兩週的線上Fulbright Orientation結束後,我懷著探究的心,來到了美國華盛頓特區,展開在美國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為期一年華語助教工作。

而對於該如何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的國家,我想是每一個傅爾布萊特交換學人都曾有過的思索。在計劃期間,除了擔任一對一課後教學工作以外,我更像是一個文化大使。每週兩次,我在人來人往的學校Pryz Hall介紹不同的臺灣文化、知識與飲食,從麥芽糖餅到花生糖,從臘八到二十四節氣。在擺攤的時候,有中文課的學生來和我聊幾句,有單純對臺灣文化好奇的人,也有曾經去過亞洲國家的學生因懷念而駐足。每一次的擺攤向別人介紹臺灣的機會,也是促進跨文化溝通的微時刻。

除了每週兩次的文化桌以外,我還舉辦每月一次的文化活動,以學生為主題,讓中文課學生成為文化大使。我在學期初即列出當學期即將舉辦的文化活動,讓中文課的學生報名有興趣的一項,而後提供學生相關的文化學習資源,以及文化活動的素材,由中文課的學生向他們的朋友介紹各項傳統文化,如包水餃、做月餅或煮湯圓等。而非常幸運地是,我們的中秋慶典被選為當年度Fulbright-Mid Year Conference的文化交流案例。

每到十一月中旬,就是Fulbright FLTA計畫的重頭戲,美國各地的FLTA會齊聚一堂,來到華盛頓特區參加一年一度的Mid-Year Conference。五十幾個國家的FLTA會在一起交流教學心得,參加文化慶典,並一同參加增能培訓工作坊。此外,我們也有與Fulbright官員共進午餐的機會,實際交流對於計畫的感觸。而在各項活動之餘,大家也會在晚餐時間一起出去吃飯,並至白宮、國會圖書館以及Smithsonian 博物館群,來一趟經典的華盛頓特區遊覽之旅。

到了下學期的時候,我們學校有一個一年一度的Global Fest,讓大家有機會介紹自己的國家與文化。因為我的奶奶是客家人,我決定以客家文化的「食」、「茶」、「藝」三個面向為題,提供手作客家麻糬、客家擂茶及美濃油紙傘DIY體驗,向大家體驗臺灣的客家文化。我也鼓起勇氣在Global Fest上,用鋼琴彈了一首改編客家採茶歌,讓大家感受臺灣客家傳統民謠風采。

我也把握難得的機會,與校內其他語言助教合作,一起舉辦了一場以音樂與詩為主軸的文化之夜。美國天主教大學另外兩位FLTA分別來自埃及與愛爾蘭,我們策畫了一系列的表演來介紹各自國家的音樂與詩。愛爾蘭語助教找了校園裡的學生們來表演愛爾蘭豎琴、木長笛以及踢踏舞,阿拉伯語助教找了學生來合唱一首阿拉伯語歌曲,並自己朗誦了一首哀悼巴勒斯坦的詩。而我也請中文課的學生一起來表演,有學生為大家朗誦了王維的〈相思〉,有位學生為大家唱了〈一翦梅〉,我則和另外一位學生一起合唱阿洛的〈Itini Itira〉,從南太平洋島嶼的連結來介紹臺灣。

在FLTA的一年裡,每一個人都有機會修習學校的四門課程。而因為想要更了解美國的教育制度,我選了四門教育相關課程,分別是Foundations of Education(教育的根本)、Educating Diverse Learners(教育多樣化的學習者)、Reading and Language Arts in Elementary School(小學閱讀與語言藝術)以及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第二外語教學與實務)。其中Foundations of Education除了讓我對美國教育的歷史、政治與哲學有初步認識外,更因為教授擁有豐富的小學教學經驗,也讓我對美國教學實務的運作有更確切的認識。而期末參訪當地雙語特許小學的安排,使我能夠在學習一整學期的教育理論後,看見美國教學現場的實際樣貌。

在工作與課餘我也把握時間透過旅遊來更認識美國,因為剛好在美國東岸,藉由地利之便,一路遊覽了華盛頓特區、費城、紐約、波士頓、以及鄰近維吉尼亞城鎮。因為剛好都是過去北美十三州的範圍,因此在遊歷個歷史景點的同時,對美國歷史的認識就這麼一點一滴完整了起來。在費城,隨意於老城區散步就可以看見傑佛遜簽下獨立宣言的房子。在波士頓的時候,我去了波士頓茶葉事件的原址,也在麻州舊州議會大廈,看到波士頓茶葉事件250週年特展,了解當時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北美十三州,如何因反對茶葉稅而展開革命的序幕。我也到了Mount Vernon參觀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故居,欣賞百年如一日的河岸風光。而在離開美國前三天,我和朋友心血來潮來到維吉尼亞州的Richmond一日遊,我們參觀了Patrick Henry發表「不自由,毋寧死」名言的教堂,也看到當地對於蓄奴歷史反思的車站建築。

正如每個人的旅遊史各異其趣,每個FLTA也會有不同的住宿體驗。由於我的學校並未提供宿舍,因此在美國大多數時間裡,我都住在當地天主教居所Centro Maria。Centro Maria是一個由修女們管理,專門提供三十歲以下來到特區工作或求學的女性居住,提供早晚兩餐,大家會一起吃飯、聊天,分享趣事。不過雖然是個天主教的住所,事實那裡上就像個女生宿舍,住進去的人也不一定是天主教徒。而聖誕假期間,我也和菲律賓朋友一起去Centro Maria位於德州聖安東尼的另一個據點,在聖誕夜當晚參加了一場用全西班牙語進行的聖誕夜彌撒,享用美味的烤乳豬與石榴水果氣泡飲,而道地的聖誕夜體驗也成為珍貴的聖誕回憶。

在美國一年的時間裡,我深深體認到與傳統華人文化不同的行為與思考模式,這也是反思與回看個人成長價值觀的一年。在課堂上,我看見學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老師的指令,迅速行動,並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完整的報告。似乎無論是什麼樣的任務,對於他們而言都是可以解決的,而這種當責讓我印象深刻。我也注意到,校園裡瀰漫著讓人可以放心自由發揮長才的氛圍,你不必完美,只要你想要,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你的舞台。

我在美國最後一個月的時候,和亞洲商業文化課的學生進行文化交流。有一次文化討論時間,我們聊到文化價值觀如何影響商業決策,話鋒一轉,我們聊及驅動我們努力的原動力。我的文化語伴談論著熱忱如何帶來卓越,而則向他分享,對我而言,似乎自己一直以來都是以恐懼為驅動力。因為擔心事情會做不好,所以會努力地去完成。

回顧我的成長過程,以恐懼作為驅動力確實讓我在體制內生存了下來,然而直到如今,我也意識到恐懼作為驅動力可能所帶來的侷限。也許害怕一件事的後果能讓我把一件事情做好,卻無法帶領我走向卓越,更無法邁向國際。不過幸運的是,在Fulbright亦師亦生的一年裡,使我有機會同時從教師及學生的角度來體驗美國的教育,讓我有機會來到美國看見這裡的學生如何無懼地為自己打造未來,而我相信這份體悟會帶領我走向視野更寬廣的未來。

我的夢想是當一個國際教育工作者,穿梭在不同國家的教學現場,為各國教育穿針引線。儘管Fulbright FLTA之旅暫時告一段落,但是作為Fulbrighter,我的旅程正要開始。回憶起華語教學研討會上執行長Nadall所述,許多Fulbrighter會在未來某一個時間點再次與Fulbright產生連結,因為Fulbright本身就是一個善的循環。能有這樣的一年在美國的教育觀察是相當珍貴的事,對我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養分,因為Fulbright,我的國際教育之路由此而蔓生開展。

Good pieces need to be seen.

SHARE THE ARTICLE

Picture of Ying-Hsuan Ho 何映萱

Ying-Hsuan Ho 何映萱

何映萱 Ho Ying-Hsuan 傅爾布萊特交換學人,美國天主教大學FLTA (2023-2024)

更多文章

Research & Reflections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