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如同十個月前離開的那天,我喝著巷口甘醇的古早味紅茶,迎面而來的不是克里夫蘭仍然微涼的冷風,而是濕黏厚重的空氣緊貼在皮膚上,耳邊傳來閩南語與國語夾雜的日常,於是清楚地知道,我到家了。

去年八月,懷抱著莫名的自信與樂觀,以為有了在美國攻讀碩士的兩年經驗,一年為期的Fulbright Language Teaching Assistant (FLTA)交換計畫只是舊地重遊那樣地輕鬆,天真的我,沒想到接下來的種種挑戰都強迫我脫離舒適圈,以菜鳥的姿態重新體驗美國生活。身為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FLTA,在行政作業上窒礙難行,也沒有任何同儕可以商量,光是要以何種身份支薪就造成學校行政的爭議及麻煩,幸好有Fulbright美國及臺灣基金會的幫忙,工作兩個月後終於拿到薪水。

除了行政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難,以前在UPenn(賓州大學) 念書時大眾交通系統發達,在費城生活的便利性也不在話下,而在克里夫蘭沒有車的我,搬家第一週想要買廚房用具跟吹風機,到處詢問之後發現竟然得到30分鐘車程以外的Walmart購買,再自己扛回來,那種無力感是我到美國之前沒有預料到的,這些挑戰,完全顛覆我碩士求學時期對美國的完美印象,看到了另一面,更真實的美國生活。

初期的各種磨難一度打擊了我的信心,好幾次在回家的路上流淚,懷疑自己當初申請的決定是否正確,為什麼這次的美國行和之前在費城念碩士的美好回憶相去甚遠?流過眼淚後,也只能給自己加油打氣,在陌生的環境裡,努力尋找任何外援及資源,很幸運地,遇到熱心的臺灣同鄉,開車載我去補齊各種家電日用品,在克里夫蘭生活多年的臺灣博士生也告知我許多生活資訊,並約我到附近小區晃晃,幫助我度過了前期獨自摸索新環境的的難關。

居家環境整頓好,對學校也較為熟悉之後,我開始努力探索新世界。因為缺乏其他FLTA同儕,除了上課之外,我利用學校的ESLP系統,每週免費和口說夥伴一起精進英文,訓練口說流暢度及精準度。此外,我加入了學校的國際友誼計畫(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Program),和學校的一位波多黎各研究員配對,閒暇時間一起出遊,由於她的先生是藝術家,因此很幸運地獲邀出席畫展

的開幕式,也和她的女兒一起參加了當地社區的Soupbowl活動,在充滿藝術氣息的街區試吃當地36家餐廳的湯品,並投票選出冠軍。多虧有這個國際朋友,讓我在FLTA生活中有更多元的嘗試,也對在美國生活的不同種族有更深的了解。

由於我本身非常喜歡從事志工服務,因此報名了學校的CCLE計畫,到Food Bank去打包給弱勢兒童週末帶回家的補給食物,去Kids’ Book Bank幫忙分類書籍送到公立小學, 也參加社區志工服務,協助遊民領取食物及衣物,甚至在萬聖節前夕,義務幫忙植物園雕刻南瓜燈,作為兒童花園裡的裝飾品。這些活動及服務不只讓我認識了更多朋友,加強英文能力,更重要的是,給我更多機會從不同層面去認識更深層的美國社會,親身體驗美國文化。

當初申請FLTA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希望吸收新知,為自己的教學生涯注入新能量,因此選了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及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有趣的是,在這所私立理工大學中,對於語言教學感興趣的學生較少,因此班上只有兩位學生,當另一位學生有事請假時,就變成我和教授的一對一課程了,所以絲毫沒有可以偷懶矇混的空間,無形中督促我認真研讀指定文章,思考並提出疑問,反思自己的教學經驗。經過一年的學習,收穫非常大,美國教授引導學生思考及邏輯訓練的教學法也讓我讚嘆,不論是在教或學方面都很有啟發!

而FLTA的主要任務除了進修及擔任文化大使之外,華語教學也是核心工作。雖然我之前沒有實際華語教學的經驗,但我的supervisor非常信任地讓我擔任主要教師,全權掌控教學進度,設計教學活動,和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等等。他十分鼓勵我做任何嘗試,並給予我經費上的協助,這給了我很大的教學自由跟空間去發揮,不受任何框架的拘束。

因為在英文教學領域上有好幾年的經驗,所以我把許多英語教學技巧及活動運用在中文課上。為了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我利用不同的紙牌遊戲,像是心臟病,抓鬼,接龍等等,讓學生有效地複習單字及運用單字造句,比賽獲勝的組別則可以贏得臺灣餅乾或糖果作為獎勵。中文課堂上總是充滿歡笑,學生之間相處融洽,我自己也非常享受上課的氣氛,甚至很幸運地在FLTA華盛頓年中會議上獲選報告我的教學法,和其他國家的FLTA交流分享。而藉由華語教學,也激發了我自己在英文教學上的許多靈感,計畫要在將來的教書生涯中加以運用發揮,做更多的翻轉創新。

另外,為了促進台美文化交流,我請美國學生和臺灣學生做交換計畫,上學期互相寫信自我介紹交筆友,下學期是配合課程,拍影片談論臺灣和美國學生對於網路的使用情況,經過這樣的交流認識,有三四個美國學生今年暑假都打算來臺灣旅行,甚至參加在成功大學的中文暑期課程,他們也一直和臺灣筆友保持聯絡。身為FLTA,看到外國學生們對自己的家鄉感興趣,也覺得不枉此行了。

認真工作之餘,擁有背包客靈魂的我當然不浪費任何假期,之前念碩士第一次來美國時,大多探訪繁華知名的大都市,於是這一年換換口味,以自然美景為主,造訪了四個國家公園,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滿天星星下入睡,去大沼澤國家公園與鱷魚共舞,拜訪大峽谷國家公園欣賞鬼斧神工的地形,到錫安國家公園挑戰驚險刺激的天使步道。美國的大山大水總是令人驚嘆,尤其是在猶他州(Utah)公路旅行時,一路上巨大的岩石及壯闊的地貌令人回味再三,停不了相機跟尖叫,而馬蹄灣(Horseshoe Bend)的視覺震撼,更是讓我們一天之內造訪了兩次,在讚嘆大自然的奧秘之餘,身心靈都被療癒,又充滿了繼續衝刺生活的動力和精神糧食,也感恩Fulbright給予的機會,讓我對美國的旅遊印象不會只停留在大城市的絢爛華麗,而多了許多不一樣的風景,精彩萬分。

記得去年面試時被委員們問到為何想再去美國,這一年的經驗應證了當初我自己的回答。對於美國文化,憑藉著兩年的碩士求學生活,我起初以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來到克里夫蘭之後,一開始的挫敗及不適應讓我見山不是山,見水也不是水了,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的決定。而生活總如倒吃甘蔗,在努力調整心態後,逐漸地發現了美國的另一面美好,比如 Uber司機給的棒棒糖,我用錯英文字時美國學生的貼心解釋,領取食物的遊民的美妙歌聲,雖然不是一開始完美的粉紅泡泡,但是更真實地讓人會心一笑,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但都已經不是原本的山和水了。

我回來了,臺灣,帶著滿滿的收穫跟勇氣,歸零,再重新出發。

Good pieces need to be seen.

SHARE THE ARTICLE

Picture of Hui-Hsin Hung 洪慧欣

Hui-Hsin Hung 洪慧欣

教書是工作也是興趣,沒上課時就揹起登山包看看世界這麼大,現任高雄市立福誠高中英文老師

更多文章

近期文章

傅爾布萊特—臺灣文化部藝文專業人才獎助計畫
Feng-Chih Tsou 鄒鳳芝

蛻變中的紐約

Research & Reflections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