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Experience in the U.S. 旅美經驗分享

走向國際移動的路上:從美國加州的訪問中學到的五件事

    2022 年,我很榮幸成為傅爾布萊特計畫 (Fulbright Program) 的一員,前往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CI) 和加州大學柏克萊 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B) 進行訪問,與當地學者的相互瞭解 及彼此合作交流。讓我在追求成為具備國際移動力的學者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各國處於不同疫情階段     

Read More »

Taiwan’s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I’m very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researched Taiwan’s approach to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My goal was to understand better how Taiwanese high school CS educators teach us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and create a cultur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through their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roject helped me view CS education from a more global perspective and profoundly impacted my growth.

Read More »

啊!這就是紐約!媒體藝術發源地的文化與保存策略踏查

前言 在今年二月底,我帶著自己的研究題目「分析時基媒體藝術保存維護在紐約市的專業合作網絡」(Collaborative Network Analysis of Time-based Media Conservation Professions in the NYC),啟程前往紐約市曼哈頓。在這項訪問計畫裡,我將進駐兩所體制架構截然不同但在西方數位文化資產保存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均有獨特且卓越貢獻的藝術機構,分別是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以及新博物館(New Museum)轄下的分支組織根莖網(Rhizome)。這趟訪問旅行,我不僅僅是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的主持人及獨立研究者,透過踏查這兩個機構的保存工作來拓展自身專業,同時肩負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的文化交流使命。 我一直相信環境帶給一個人的啟發無法被純粹的文字或影像取代。在抵達MoMA的第一週,與同事們的交流互動,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美國與台灣兩地的差異。我開始重視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這也成為在專業學習、文化交流以外的第三個目標。我一再告訴自己:我要成為一位紐約客(New Yorker)! 位於第五大道與42街的Bryant Park公園,7-9月暑假期間經常舉辦免費的表演與電影放映活動 「This is New York!」:移民、遊民、異鄉人 「這裡是紐約呀!」這句幾乎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尋常的人事物,人們面面相覷後,總會有某人率先喊出的一句話。例如:對不守規矩的車輛猛拍車門的情侶、疑似因為嗑藥過度而在車道中間搖晃躺下的女子、早晨突然闖進洗衣店劫走小費且持續抱怨的中年男子、在咖啡廳遇到隨身攜帶扳手工具以備不時之需的大叔等等。更不用說在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紐約地鐵系統中,總是會遇到各種樣態的遊民們。我終於能夠想像,為什麼蝙蝠俠所在的高譚市是以紐約為原型,為什麼電玩遊戲《俠盜獵車手》的街頭總是會聽到路人的喃喃自語,因為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場景。

Read More »

疫情下的美國行,足致豐裕

訪問機構及該機構特色: 本研究訪問單位為位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溫斯頓-塞勒姆(Winston-Salem)的威克森林大學醫學院(Wake Forest School of Medicine)癌症生物學研究所林慧觀教授(Prof. Hui-Kuan Lin)研究室,進行一年期的短期研究。威克森林大學是一所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其醫學院癌症生物學研究所與醫院位在同一個校區。林教授的研究利用基因剃除小鼠技術及分子調控訊息傳遞技術,在癌症生物學和藥物開發等領域有領先全球的發現;尤其別是在前列腺癌的能量代謝體與免疫探討,他發表了許多頗具影響力的研究論文,其中他提出的老化調節機制於癌細胞代謝與免疫調控的新觀念,開啟了癌症的新治療策略。 研究期間: 受COVID-19疫情影響,原訂2020年的研究訪問計畫延後至2021年才執行。又因赴美簽證拖延近3個月,研究執行期間因故縮短為11個月(2021年9月2日至2022年7月31日)。   研究題目:The inflamm-aging process during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困難梭狀桿菌感染之炎症老化過程   研究摘要: 老化相關的疾病機制主要集中在發炎機制上,在老化過程中,會出現稱為炎症老化的慢性、無菌性、低度發炎的情形,此現象促使老年人相關疾病的發生。     林教授發現醣類代謝產物── 乳酸,也是高齡體內含量最高的老化代謝物,會限制細胞發炎激素的產生,因此他的研究串連了能量代謝和先天免疫,開啟了以調控代謝路徑對抗微生物感染的新治療策略。困難梭狀桿菌的感染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症狀造成醫療健康負擔,舉世皆然,尤其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率最高。然而,目前治療困難梭狀桿菌的感染,首要之務是停止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再輔以適當的metronidazole 和

Read More »

文化衝突下的國家美術館:美國國家藝廊的因應之道

我申請進駐的單位,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以下簡稱NGA)。機構成立於1937年,緣起為當時美國銀行家、曾任財政部長的安德魯・梅隆(Andrew W. Mellon)於1920年代末的提議。他當時計畫出資興建一座建築,來存放他畢生的藝術收藏,並表示願意將建築與藏品,全數捐贈給美國政府。這項計畫在1937年,梅隆過世之後,正式於美國國會通過。 經歷了四年的興築,國家藝廊的西翼於1941年完工。時任美國總統的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參加了藝廊的開幕式,並在致詞中談到他對藝術的看法:「這個國家的人民知道⋯⋯藝術不是過去的寶藏,也不是從另一個國家輸入的進口貨,而是每一位活著的和創造著的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他們全都參與其中的製造與建設。」(The people of this country know… that art is not a treasure in the past or an

Read More »

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暑期參訪見聞

特別感謝傅爾布萊特資深學者研究獎助金(Fulbright Senior Research Grant)以及國科會年輕學者養成計畫的支持,讓我得以於2022年5月至7月到美國哈佛大學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訪問與交流。本次交換的主要目標為學習美國主動藥品監測系統Sentinel System的運作模式,以及其最新的藥品上市後安全監測方法。這其中包含藥品安全訊號評估(post-market drug safety evaluation)、藥品安全訊號偵測(signal detection)、以及用機器學習的方式進行藥品安全的訊號探勘等。另外也透過此參訪機會,了解美國食藥署(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US FDA)是如何利用Sentinel System進行藥品安全或相關健康政策的評估,並與哈佛大學的研究學者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討論與合作。由於交換的時間適逢暑假,除學術研究外,此次交換也有幸能與家人一起在美國體驗不同的文化與生活。以下與大家分享這次學術參訪以及美國文化體驗的心得。   哈佛大學學術參訪 美國Sentinel System為US FDA於2016年正式啟用的藥品上市後主動安全監測系統,目前包含三個中心:Sentinel Operations Center、Community Building and

Read More »

疫情下難忘的北卡溫莎之旅

訪問機構及該機構特色: 本研究計畫訪問單位為美國北卡州威克森林大學醫學院(Wake Forest School of Medicine) 癌症生物學家林慧觀教授(Prof. Hui-Kuan Lin)研究室,進行一年期的短期研究。林教授的實驗室在癌症研究發展、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基因轉殖小鼠技術和藥物開發等多項領域中均領先全世界。並發表了許多高影響力的研究論文,包含最近林教授發表於Cell期刊中,發現分解葡萄糖提供細胞代謝能量中,糖解作用所衍生的乳酸,會限制發炎激素的產生,這個發現連接了能量代謝和免疫作用,提供了對抗病毒感染和癌症的新治療策略。因此藉由與林慧觀教授學習代謝途徑以及乳酸相關訊息傳遞,將深入釐清代謝老化對慢性腎臟病的致病機制,為臨床前治療策略提供學理依據。 研究期間: 11個月 ( 2021年 9 月 2 日 至 2022年 7 月 31 日) 研究題目:以代謝老化為標的治療慢性腎臟病 研究摘要:

Read More »

Connecting the world : To explore the links between my tradition and American contemporary Puppetry

在台北國際藝術村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工作,受藝術村主要業務藝術進駐影響,開啟自己對異地體驗、創作、交流的嚮往,於2018年申請第一次駐村在宜蘭利澤國際偶戲村,駐村期間的創作與交流迄今仍點滴心頭。2019年申請到2020 ASSITEJ Next Generation residency programme, Tokyo(國際兒童及青少年戲劇協會,第20屆東京年會)因疫情延期至2021年改線上,但因工作因素未能參與。即使全球疫情仍未澆熄自己對國際交流的熱切,於2020年申請Fulbright獎助計畫,於2021年5月獲得本次 Fulbright獎助計畫赴紐約執行交流任務。 撰寫交流計畫過程中,回望自己對於美國偶戲的印象。直覺印象便是自小看過芝麻街美語。操偶師一手的張合來操控布偶頭的張閉嘴,還可以運用指頭關節讓戲偶眼睛有擠眉弄眼的動作產生,另一手則以桿子操控戲偶的雙手,這樣形式的戲偶是由Jim Henson在1955年創造,結合「Mouth」與「puppet」組成稱為「Muppets」。Jim Henson製作出世界知名的布偶劇電視節目《芝麻街》,劇中角色豬小姐 (Miss Piggy) 與青蛙科米 (Kermit) 更成為全美國重要文化象徵。Henson嘗試以偶戲形式拍電影,1979年首次以Muppets偶戲形式製作一部音樂喜劇電影《The Muppet Movie》,1982年親自執導一部精緻細膩的奇幻史詩級偶戲電影-《魔水晶 (The Dark Crystal)》,而後陸續拍了幾部偶戲電影,1986年《魔幻迷宮(Labyrinth)》男主角更找來當紅歌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Jim Henson跟著他創作的科米蛙 (Kermit the

Read More »

Research & Reflections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