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以學生為中心的初級華語教學實務

本人十分榮幸能加入 2024–2025 CLEA 教學團隊。對我而言,是充實且收穫豐富的一年。團隊中,非常感謝 Lisa、Andie、Peri 與 Bella 的協助,感謝雪芳老師給予我許多具體且深入的建議。每月例會中老師們的分享,我倍感珍惜這段與各位老師互相學習的時光,期許自己能將所學融入教學實務。能在如此傑出的團隊中工作與成長,深感榮幸。

一、學生語文能力觀察與挑戰

  1. 語音與認字的困難

教學初期,我很快觀察到頌卓在語音與字形方面的明顯瓶頸。第四至第五課之後,她對課本語音逐漸熟悉,但到了第六課又出現依賴拼音的情況,使得語音正確率下降。從這段經驗讓能體現:初級階段的語音輸入需足夠扎實,認字練習也必須具備一定強度,才能建立穩定的音形連結。

2. 聽力理解的難度
聽力是頌卓最弱的一環。即便是熟悉句型,也需要重複操練才能留下印象;一旦跳脫「老師的聲音」,她往往無法順利理解。我們的聽力練習仍停留在課本、短篇對話或聽錄音等偏「片段式」的任務,尚未進入多訊息、句層級的理解。後期便開始提升聽力教材的多樣性與層次。

二、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

1. 冷聽/冷讀與 Quizlet 的搭配

月例會中向老師們學到的冷聽、冷讀技巧非常有效。課上先以冷聽建立正確語音,再跟讀音檔;之後使用 Quizlet 以拼音與英文翻譯強化語音與語意的連結。在語音穩定後,再加入字形辨識練習及 Matching、Quiz 功能自我檢核。
透過此循序模式,頌卓已能在課本內容中 不依賴拼音進行認讀。雖然尚未完全達到靈活運用,但基礎已逐漸穩固。

2. 句子產出與鷹架輔助

句子理解方面,頌卓能正確讀懂如:「學校在我家附近」等例句,但要獨立造句時仍需鷹架支持。教學採用「老師造句—學生翻譯」與「學生造句—老師協助修正」兩種練習,以累積語言使用經驗。跨課生詞整合時,她仍需要較多時間處理,顯示語意組織能力仍在發展中,後面著重在複現各章節語料重組的訓練。

3. 書寫能力與字形結構

頌卓在字形觀察力方面表現亮眼,她筆畫掌握佳,基本書寫規則(左到右、上到下等)也建立穩固。唯一挑戰在於字形結構有時會超出格線,或空間不夠書寫等狀況。透過筆順字典輔助,書寫穩定度大幅提升,頌卓的漢字習寫本甚至是我歷年教學經驗中最整齊的一本。即使語言技能的「寫」往往不太被重視, 也要將相關基礎知識好好教給學生,未來才能慢慢繼續發展。

4. 中文打字與生活對話練習

我們同時加入中文打字練習,藉由打字的方式過度語音以及認字的方式,並在課堂中融入口語情境,如「今天怎麼樣」、「晚上吃什麼」等基礎問答。自第四課開始,頌卓主動要求老師以先前所學的中文材料提問,這也成為她從被動到主動的重要轉捩點。

三、教學反思與未來調整方向

在CLEA的教學過程使我意識到:

理解學生的強項後,教師更需在弱項上設計差異化練習,才能真正提升語言產出。針對頌卓的學習,我們聽力教材的層次提升(從片段資訊到句/多訊息理解)、跨章節語料整合能力的訓練、創造性語句的書寫與口語產出,以及更明確的課後練習規範,以掌握學生自我練習的品質與進度。

另外,教學上難免會碰到不順利、或是情緒影響學習等情況。面對學習上的挫折與情緒,教師自我調適與變通同樣重要。下課後我常反思:「哪裡可以更順利?明天如何調整?」。零起點學生不只面對學習新語言的壓力,在目標語言國度的生活、從頭適應的過程也因人而異;許多生活與課業上的焦慮,都可能影響學習。作為教學者,面對教學或課外的各種情況,如何拿捏內心的那把尺,往往只有自己最清楚。

「教學相長」每次的教學都是學習與挑戰,提升自我在各種壓力下的耐受度,讓心態更穩定、教學更有效率,引導我的學生語言成長更快速。

四、結語

這一年對我和頌卓而言都是「做中學、學中用」。雖然仍有許多可以更好的地方,但她已有明顯進步,我也從其中獲得寶貴的教學經驗。期許我們在未來能 開低走高,持續進步,漸入佳境。

感謝這段時間的所有學習,使我成為更有能力、更具覺察的華語教學者。

Good pieces need to be seen.

SHARE THE ARTICLE

Picture of Jo Wen Wang 王若文

Jo Wen Wang 王若文

Wang Jo Wen, a well-experienced Mandarin Chinese instructor and FSE Mandarin Educator Awards recipient, serves as an adjunct lecturer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t Tamkang University. She has a wide range of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s gained through studying, growing up, and working overseas. She is committed to creating diverse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classrooms, delivering Chinese language knowledge and culture with depth and professionalism.

更多文章

Research & Reflections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