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 年間,我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的華特迪士尼大劇院,先後以助理舞台經理與舞台經理¹的角色,參與了百老匯音樂劇中文版《獅子王》與《美女與野獸》的製作。雖然製作人員編制與演出運作方式大致沿襲了紐約百老匯及迪士尼戲劇製作公司(Disney Theatrical Productions Limited,也稱為 Disney on Broadway)的做法,但在中國仍有些因地制宜的調整。因此,這次的機會讓我能夠真正參與紐約的演出製作,讓我滿懷期待。
※Stage Manager 在上海迪士尼翻譯為「舞台經理」而非「舞台監督」。
研究背景與目的
本次研究主題為「製作管理(Production Management)」。製作管理的首要目標是確保製作的各項工作能準時、在預算範圍內並且安全地完成;其次是將創意概念轉化為實際呈現,確保導演和設計的理念能夠充分展現,並達成製作人的願景。製作經理
(Production Manager,簡稱 PM)與製作人、導演、設計和技術密切合作,透過期程規劃、技術管理、預算控管、組織能力、溝通及各種策略來實現這些目標。
雖然製作管理對於劇場製作至關重要,但就我所知,臺灣大專院校中鮮少有完整或系統化的相關教育訓練。以我的經驗而言,製作管理的任務往往被分散在執行製作、舞台監督或技術指導身上。多年前,在中國參與跨國製作時,我以舞台監督的身份與外籍製作經理合作,這段經歷讓我深深體會到製作經理在演出製作中的重要性。
近幾年,臺灣的演出愈加複雜且具挑戰性。音樂劇和歌劇演出增多、舞台自動化系統頻繁使用,國際合作製作的機會也不少。若有機會學習紐約劇場的製作管理、了解製作經理的職責與職務,或許能為我自己及臺灣劇場環境帶來新的啟發。抱持這樣的想法,我踏上了這次的旅程。
百老匯、外百老匯與外外百老匯
百老匯(Broadway)是紐約市的一條路名,也是百老匯劇院(Broadway Theater)的簡稱。百老匯劇院共 41 間,座位數均在 500 以上,分布於曼哈頓中城的劇院區與林肯中心之間。百老匯劇場的製作大多是資金充足且以票房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大型商業製作。據 Tours By Foot 資料,百老匯音樂劇的平均製作成本約 960 萬美元,而外百老匯音樂劇則約為 100 萬美元。百老匯音樂劇的每週營運成本約在 25 萬至 65 萬美元之間,外百老匯音樂劇則在 5 萬至 10 萬美元之間。
外百老匯(Off-Broadway Theater)指的是座位數在 100 至 499 之間的劇院。這類劇院包含商業和非營利營運方式,劇目多元,包括戲劇、音樂劇、經典文本、當代新作及實驗性作品。許多百老匯音樂劇如《Rent》《Avenue Q》《Hamilton》等,都是先在外百老匯劇院演出,得到好評後才轉移至百老匯。相對於百老匯的東尼獎( Tony Award),外百老匯則有 Lucille Lortel Awards。
外外百老匯(Off-Off-Broadway Theater)則指座位數在 99 以下的劇院,票價較低,注重實驗性與創意,常上演前衛、實驗性的作品,紐約市約有 120 個外外百老匯劇院。
Signature Theatre Company 與編制
接待我的劇院是位在 42 街上的 Signature Theatre Company(簡稱為 STC),由 James Houghton 於1991 年創立,宗旨是支持劇作家。STC 有三個劇場空間,都是外百老匯的規模。以下為 STC 的組織架構圖,其中與演出製作最相關的部門/組別是 Artistic、 General Management 與Production。這三個部門每週都會固定開會。
我在 STC 的 9 個月期間,以 Production Management Fellow 的身份待在製作組。組內成員包含 Director of Production、Production Manager、Technical Director、Lighting Supervisor、Audio & Video Supervisor、Venue Coordinator 與 Assistant Production Manager。
年度期程與製作期程
STC 的財務年度從 7 月開始,通常 7、8 月工作量會少很多,9 月才會開始忙起來。第一檔戲通常落在 9 月底或 10 月初。次年 2 月開始規劃下一年度的製作,3 月前完成預算規劃。最後一齣戲通常在 6 月底──最遲 7 月初──結束。疫情前,STC 每年約有五至七個製作,我拜訪的 2022-2023 年度有四個製作。
年度製作計劃由藝術總監(Artistic Director)負責,他會邀請劇作家並與其討論期望 檔期。General Manager(簡稱為 GM)會彙整年度大表,並在會議中與 Artistic 及 Production 討論裝台時長、技排時長及首演日期等。Artistic 會將劇本資訊提供給 Director of Production 和PM,以便進行預算規劃。STC 累積了多年經驗和數據,根據 不同劇場可以大致算出舞台、燈光和音響的預算。如果已經確定導演人選,還可以確認是否有影像或其他特殊需求。以往預算較易掌控,不過疫情後通貨膨脹、成本飆升,對成本估算與預算執行帶來不少挑戰。。最後,預算由 General Manager 彙整,再由 Executive Director 提報給董事會審批。
而每一齣戲的製作的幾個重要時間點如下:
- 第一次設計會議:裝台前 25 週
- 舞台設計定稿、開始製作布景:約裝台前 17 週
- 設備定稿:裝台前 2 個月
- 服裝設計定稿:裝台前 6 週
- 圖面定稿:裝台前 1 個月
排練期與進場裝台大約同時開始,為期約三週。裝台時間是星期一至星期五 09:00 至 18:00。排練則是星期二到星期日,一般為 12:00-21:00,也會因導演的行程而微調。技術排練大約五至八天。預演(Preview)約三週,正式演出約三至六週,視票房加演一至三週。拆台約三至五天。
製作前期、排練與裝台
製作經理負責掌握製作進度與預算。PM 下還有 Technical Director(TD)、Lighting Supervisor、Audio & Video Supervisor、Costume Shop Manager,分別負責舞台、燈光、視聽與服裝。
最早完成圖面的是舞台設計。TD 會確認圖面資訊並與 PM 整理細節說明,然後由 PM或TD 將資料發給布景工廠報價。得到工廠報價後,PM、TD 會與舞台設計一起評估、選擇較合適的工廠。如果每家工廠的報價都超出預算,TD 會提出建議,舞台設計說明他有哪些地方可以妥協。若預算仍然超標,舞台設計則會再與導演進行討論和調整。
Lighting Supervisor 與 AV Supervisor 會從燈光設計、聲響設計與影像設計等得到圖面與清單。如果圖面因為技術原因需調整,會再與設計討論。Supervisor 們會把技術清單交給廠商報價,尋找適合的廠商,如果超出預算,就會回頭與給設計們建議、討論替代設備等。上述不管是哪組,如果設計們調整了需求,也跟導演討論了刪減方案,但預算還是降不下來。就會需要PM 檢視是否有其他項目有空間可挪移預算,並與導演、設計及 Supervisor 一起進行討論。
百老匯與外百老匯的製作排練期是很密集的。如前述,排練期與進場裝台大約會同時 開始,歷時約三週,裝台一週五天、排練一週六天。Stage Manager(SM)每天會撰寫排練紀錄,製作部門會根據需求及時調整。例如,有天紀錄中寫到需要欄杆排練,第二天早上 TD 便會找來合適的欄杆送至排練場。製作組成員皆為全職,Prop Supervisor雖然非全職,但也會在排練期至首演間預留足夠時間,以配合劇組的排練及演出需求。
技術排練、彩排、預演與演出
技術排練(技排)開始時,負責執行演出的 Run Crew 才加入劇組,包含:Lighting Programmer, Light Board Operator, Sound Board Operator, Deck Carpenter 與 Wardrobe Supervisor 等。他們的call time 根據技排前的preset 需求而定,通常在技排前一至兩小時到場。技排多於下午開始,上午由裝台的技術人員(Production Crew)進行技術修補。技排開始後, Production Crew 便去用餐, 下午則由 TD 和各 Supervisor 安排其他工作。技排於 5 點結束時,Run Crew 會去用餐,而 Production Crew 則回到劇場,根據下午的技排筆記進行調整或修補,並與裝台期一樣──18:00 下班。
在排練期間,製作會議是每週一次,利用排練前後空檔,由 PM 召集導演、SM 與 Production Team 一起追蹤進度、確認製作每個環節並討論。進到技排與預演期間,則是幾乎每天晚上都有。所以技排開始後,PM 通常會接近中午才進劇場,留到每日最後主持製作會議。然後將筆記用電子郵件寄給製作組,讓Production Crew 次日早上可以根據這些技排預演筆記執行各項未完成或修補的工作。而我身為 PM 的助理,就還是維持早上 09:00 進場,協助確認這些技術筆記是否完成。
STC 的行程安排中,技排的最後一天通常是星期六,星期日則是彩排,並邀請貴賓和員工參加,同時進行宣傳錄影和拍攝。週一劇組休息, 但 TD 、Supervisor 及 Production Crew 會進場完成週末的技術筆記。週二則為首場預演。STC 宗旨是支持劇作家,因此預演期可長達三週。預演期內,上午為 Production Crew 進行修補與架設 tech tables 的時間。下午技排 4 小時,到 5 點時,Production Crew 回到劇場,把tech tables 撤掉。晚上預演時,觀眾席會保留 production seats 給導演與設計。而燈光、聲響與影像設計們通常在座最後一排,並有一張小工作桌與螢幕,讓他們能掌握燈光和音樂點的執行情況。
預演第二週的星期五我們稱為「tech freeze」,即確認所有技術部分不再更動。這是為了讓劇作家與導演可以持續調整,但同時又能適度控管預算。
進入演出週後,PM 會精算每週成本(包含人員與消耗品)並將數據交給 GM。GM 根據票房和成本評估是否延長演出。
觀察與反思
不論是在 STC 還是參訪其他外百老匯劇場,這裡的製作規模、時程安排、分工方式等都和臺灣有很大不同。這些差異源於歷史、發展脈絡和市場環境等因素。對臺灣劇場來說,集中三週、每週六天的密集排練可能難以想像,以及裝台技術人員和演出的技術執行人員分屬不同團隊。臺灣的進場期較短,劇場技術人員通常身🖃多職,適應力極強。這沒有優劣之分,而是不同環境下與文化下有不同的方式。
這次進修讓我深入學習了紐約外百老匯劇院的工作模式,其中一些已融入我現有的工 作,並幫助我在與外國團隊合作時更理解他們的背景與工作方式。我也訪談了多位劇院和 PM,他們的經驗與思維帶來不少啟發,儘管因文化差異而難以完全採用相同做法,但他們的分享讓我看到更多可能性和創新想法。臺灣的劇場與表演藝術仍在不斷發展,這些觀察與經驗或許將來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產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