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專業人員類獎助

啊!這就是紐約!媒體藝術發源地的文化與保存策略踏查

前言 在今年二月底,我帶著自己的研究題目「分析時基媒體藝術保存維護在紐約市的專業合作網絡」(Collaborative Network Analysis of Time-based Media Conservation Professions in the NYC),啟程前往紐約市曼哈頓。在這項訪問計畫裡,我將進駐兩所體制架構截然不同但在西方數位文化資產保存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均有獨特且卓越貢獻的藝術機構,分別是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以及新博物館(New Museum)轄下的分支組織根莖網(Rhizome)。這趟訪問旅行,我不僅僅是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的主持人及獨立研究者,透過踏查這兩個機構的保存工作來拓展自身專業,同時肩負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的文化交流使命。 我一直相信環境帶給一個人的啟發無法被純粹的文字或影像取代。在抵達MoMA的第一週,與同事們的交流互動,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美國與台灣兩地的差異。我開始重視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這也成為在專業學習、文化交流以外的第三個目標。我一再告訴自己:我要成為一位紐約客(New Yorker)! 位於第五大道與42街的Bryant Park公園,7-9月暑假期間經常舉辦免費的表演與電影放映活動 「This is New York!」:移民、遊民、異鄉人 「這裡是紐約呀!」這句幾乎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尋常的人事物,人們面面相覷後,總會有某人率先喊出的一句話。例如:對不守規矩的車輛猛拍車門的情侶、疑似因為嗑藥過度而在車道中間搖晃躺下的女子、早晨突然闖進洗衣店劫走小費且持續抱怨的中年男子、在咖啡廳遇到隨身攜帶扳手工具以備不時之需的大叔等等。更不用說在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紐約地鐵系統中,總是會遇到各種樣態的遊民們。我終於能夠想像,為什麼蝙蝠俠所在的高譚市是以紐約為原型,為什麼電玩遊戲《俠盜獵車手》的街頭總是會聽到路人的喃喃自語,因為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場景。

Read More »

文化衝突下的國家美術館:美國國家藝廊的因應之道

我申請進駐的單位,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以下簡稱NGA)。機構成立於1937年,緣起為當時美國銀行家、曾任財政部長的安德魯・梅隆(Andrew W. Mellon)於1920年代末的提議。他當時計畫出資興建一座建築,來存放他畢生的藝術收藏,並表示願意將建築與藏品,全數捐贈給美國政府。這項計畫在1937年,梅隆過世之後,正式於美國國會通過。 經歷了四年的興築,國家藝廊的西翼於1941年完工。時任美國總統的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參加了藝廊的開幕式,並在致詞中談到他對藝術的看法:「這個國家的人民知道⋯⋯藝術不是過去的寶藏,也不是從另一個國家輸入的進口貨,而是每一位活著的和創造著的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他們全都參與其中的製造與建設。」(The people of this country know… that art is not a treasure in the past or an

Read More »

Connecting the world : To explore the links between my tradition and American contemporary Puppetry

在台北國際藝術村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工作,受藝術村主要業務藝術進駐影響,開啟自己對異地體驗、創作、交流的嚮往,於2018年申請第一次駐村在宜蘭利澤國際偶戲村,駐村期間的創作與交流迄今仍點滴心頭。2019年申請到2020 ASSITEJ Next Generation residency programme, Tokyo(國際兒童及青少年戲劇協會,第20屆東京年會)因疫情延期至2021年改線上,但因工作因素未能參與。即使全球疫情仍未澆熄自己對國際交流的熱切,於2020年申請Fulbright獎助計畫,於2021年5月獲得本次 Fulbright獎助計畫赴紐約執行交流任務。 撰寫交流計畫過程中,回望自己對於美國偶戲的印象。直覺印象便是自小看過芝麻街美語。操偶師一手的張合來操控布偶頭的張閉嘴,還可以運用指頭關節讓戲偶眼睛有擠眉弄眼的動作產生,另一手則以桿子操控戲偶的雙手,這樣形式的戲偶是由Jim Henson在1955年創造,結合「Mouth」與「puppet」組成稱為「Muppets」。Jim Henson製作出世界知名的布偶劇電視節目《芝麻街》,劇中角色豬小姐 (Miss Piggy) 與青蛙科米 (Kermit) 更成為全美國重要文化象徵。Henson嘗試以偶戲形式拍電影,1979年首次以Muppets偶戲形式製作一部音樂喜劇電影《The Muppet Movie》,1982年親自執導一部精緻細膩的奇幻史詩級偶戲電影-《魔水晶 (The Dark Crystal)》,而後陸續拍了幾部偶戲電影,1986年《魔幻迷宮(Labyrinth)》男主角更找來當紅歌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Jim Henson跟著他創作的科米蛙 (Kermit the

Read More »

波士頓與哈佛公衛學院之旅

既榮幸又幸運能獲得Fulbright獎學金,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在工作與進修多年後,有機會於2018年8月到2019年7月到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

Read More »

喧囂之外的紐約

提到「紐約」您腦海閃過的意象是什麼?自由女神、時代廣場、百老匯、華爾街、球賽、漢堡、大蘋果、不夜城…?我的腦海則是浮現「娛樂與文化、表演藝術產業發展重鎮」。對於從事藝術行政工作的我而言,紐約極具指標性,滿心期待這趟交流之旅,一睹那炫麗風采。在本文中,首先分享我在法拉盛文藝中心(Flushing Town Hall[1])學習與觀察到多元文化差異對於行銷宣傳和經費來源管道的影響,之後說明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襲擊,如何動盪紐約表演藝術產業。

Read More »

紐約文化藝術進修之旅

        獲得富爾布萊特﹙Fulbright﹚學術交流基會的獎學金,給予我一次非常難得赴紐約文化交流及進修的機會。2016/12/28起程赴美,到達紐約後接受了中國戲劇工作坊藝術總監馮光宇老師和夫婿史蒂芬,凱派林的接待,開始為期四個月的交流進修計畫。

Read More »

Research & Reflections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