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做照顧、做家庭:台裔美人與母國年邁父母以資訊和通信科技為媒介的照顧交換

問機構及該機構特色: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太中心

UCLA所在的加州和洛杉磯,是美國移民人口稠密的地區,包括台灣移民,提供接觸與研究移民經驗十分有利的立基。亞太中心的主任周敏教授是美國移民研究的專家,相關著作豐富,能在該中心進行研究訪問,學習和收穫良多。同時,UCLA設有遷移研究中心,定期舉辦相關的講座,雖受疫情影響,講座多改為線上方式進行,不減其豐富性。也有機會與來自其他國家的遷移研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經驗交換。

另外,UCLA的Fulbright Enrichment Program,經常舉辦學術、文化相關活動,包括參訪學術機構、民間組織以及博物館和美術館等。印象最深刻的活動之一,是在黑人紀念月時,參加黑人教會的禮拜並與青少年團契座談,有機會深入了解美國的奴隸制度以及當代美國社會的種族關係。


研究摘要: 

本研究從移民與他們留守家庭的觀點,探討跨國家庭的照顧交換,這尚未受到相關文獻大量的關注。過去的幾十年間,遷移的女性化現象增進學界對於移民家庭的研究。Bryceson和Vuorela(2002)提出跨國家庭的概念,以涵蓋移民和非移民家庭成員。儘管存在地理距離,跨國家庭成員可以維持他們的關係,並創造集體的幸福感和共存感(Baldassar, 2008)。照顧交換是維持家庭關係的核心過程之一,透過照顧的角度,我們可以更了解跨國家庭的動態實踐(Baldassar and Merla, 2013; Baldassar, 2016)。

跨國照顧的概念描述在跨國脈絡下,照顧涉及多重面向、多重世代和多重方向(Balsassar, Baldock and Wilding, 2007)。此外,透過納入因為地理和時間限制,而無法提供直接身體照顧的移民所進行的遠距照顧形式,跨國照顧擴展照顧的傳統概念——基於身體親近性。基於身體親近性的照顧,只能在移民和母國家人互訪期間實踐,相較於以資訊和通信技術為媒介的照顧,近期的研究並未給予前者充分的關注(Merla et al., 2020)。晚近針對跨國家庭的研究,聚焦於資訊和通信科技在跨國照顧實作與協作過程扮演的關鍵角色,並挑戰立基於身體親近性的照顧和情感維繫。然而,以資訊和通信技術為媒介的「虛擬共存/同在」,是否可以取代以身體親近性為基礎的互動、情感關係和照顧實作,仍是研究持續關注與辯論的議題(Urry, 2003)。儘管既有研究發現,藉由資訊和通信科技,移民與母國家人可以創造共享的親密感(Wilding, 2006),對於家庭成員而言,身體親近性對於照顧實作或是情感支持依然是重要的基礎(Baldassar, 2014; Meral et al., 2020),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確定性期間(Simola et al, 2022)。

研究上述的相關辯論,本研究探究台裔美人以及他們母國家人活出來的生命經驗。研究檢視在美國的台灣移民在全球疫情發生前、期間和後疫情時期,如何和其年邁父母與其他家庭成員進行跨國照顧實作。具體而言,本研究探討對跨國家庭來說,何為具有急迫性、優先性的照顧,不同的照顧形式,包括藉由資訊和通信科技以及以身體親近性為基礎的照顧,如何相互補充以發揮果效,又為什麼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下,特定的照顧形式更具效果。

本研究以在美國之臺灣移民和他們母國家庭的經驗為切入點,探究移民和非移民家庭成員如何在跨國脈絡下,藉由安排、提供和協作照顧來「做家庭」。研究聚焦於檢視移民如何透過照顧的協作與交換,維持跨國家庭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藉由系列的協商、衝突、矛盾和妥協,與母國家庭成員維繫關係。研究目的包括:1.呈現跨國脈絡下照顧的多樣性和多向性;2.從跨國主義的觀點,打破移民/非移民、照顧者/被照顧者、距離/親密性的二元對立;3.重新思考資訊和通信技術中介之照顧所帶來的矛盾;以及4.凸顯在跨國賣臉下,維持家庭關係和照顧實作所涉及的隱形勞動。本研究強調台灣移民和其非移民之家庭成員,為維持家庭關係和進行照顧所付出到物質和情感代價,而不是僅著重於呈現跨國照顧實踐過程中的相互性和互惠性的道德價值。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訪談為主要的資料搜集方式,主要的受訪者為在大洛杉磯地區定居的台灣移民。研究藉由當地的台灣組織和滾雪球等方式,招募研究參與對象,共訪談30位台裔美人。研究採取立意取樣,根據研究目的和問題,盡可能極大化研究參與對象的變異性,包括社會階級、家庭型態、居住安排、移民時間和身份等。

訪談的內容聚焦於移民與他們留守母國之年邁父母、兄弟姊妹以及其他重要家庭成員之跨國照顧實作,訪談大綱包括:1.個人和家庭基本資料,2.移民歷史,3.與家庭成員的關係,以及4.疫情前、疫情期間和後疫情時期的照顧安排、實作和交換。


研究成果: 

因為研究期間,我同時執行加州居家支持性服務(In home supportive services)的研究,訪談大洛杉磯地區的服務提供者(workers)和雇主,台裔美人跨國照顧的研究僅完成訪談錄音檔的謄打、整理以及初步的分析。以下僅就目前的分析發展,提供初步的成果:

1. 跨國照顧協作

本研究所關注之台裔美人,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難以提供即時、直接之健康照顧,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因國界管控的影響,難以返台探親,或是安排留守家人訪美。當年邁之父母有照顧需求時,往往得與在台灣之手足協商父母的照顧安排,包括:由留守台灣之手足照顧、聘請外籍看護移工,或是安排父母到長照機構。

跨國照顧的安排與實作,涉及複雜且動態的討論和協作的過程,包括可能會發生的衝突、意見不一致、妥協和折衷等等,與留守家人的情感關係更是影響的關鍵因素。研究參與對象因無法親力親為、直接參與照顧實作或安排,他們常選擇以物質方式,實踐孝道、表達情感,以及作為和留守手足互惠關係的基礎。例如:提供父母經濟支持、負責聘請外籍移工之薪水,或是支持手足的兒女赴美就學等。

2. 資訊和通信技術媒介的照顧及其矛盾性

在美國定居一定時間以上的台灣移民,經歷使用不同的媒介,與在台灣留守家人維繫感情、進行照顧安排與實作,以及在跨國脈絡下做家庭。他們使用的媒介包括:航空郵件、越洋電話、網路電話和網路視訊等。因為網路的發展和普及,大大降低與母國家人聯繫的經濟成本,同時視訊的使用更改變傳統對於「距離」的定義。部分研究參與對象提及視訊所創造的虛擬共存感,藉由和母國家人共享時間和(虛擬)空間,得以維持關係的親密性;但也有受訪者強調,科技作為媒介的照顧和情感維繫,仍無法取代以身體親近性為基礎的互動和相處。

3. 基於身體親近性照顧之必要

在疫情發生之前,多數研究參與對象會固定探訪在台灣父母以及其他家人,也會安排他們到美國探訪,特別是重要的節日,或是遭遇生命階段重大的事件時(例如:生日、親人生病或是過世),不少的研究參與對象強調身體親近性的重要。因為疫情所中斷的互訪,更讓移民體驗到原本理所當然的旅行、探訪變得困難,同時,他們也指出以資訊和通信技術為媒介的科技之侷限性。

4. 跨國社會福利政策與服務

受到傳統孝道文化的影響,台灣社會普遍仍認為照顧是家庭的責任。台裔美人的經驗指出在跨國脈絡下,因為距離的限制,家庭無法承擔照顧責任或即時回應時,家庭內的照顧需求該如何處理。研究參與對象的經驗,呈現在國家公共服務無法完全回應家庭照顧需求的情況下,社會階級所造成的不平等,例如:經濟優勢的家庭透過購買市場服務(價格昂貴但品質好的長照機構)或是聘僱家庭移工,但對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照顧可能造成龐大的負荷。



Managing Editor: Chia-Ying Liao 廖佳盈

Good pieces need to be seen.

SHARE THE ARTICLE

Picture of Li-Fang Liang 梁莉芳

Li-Fang Liang 梁莉芳

Position: Associate Professor 副教授 Home Institution: National Dong-Hwa University 國立東華大學 Host Institu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A

更多文章

Research & Reflections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