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傅爾布萊特 第一學期交流計畫心得

一、引言

       於第一學期的交流過程中,本人在暑假參與了傅爾布萊特相關單位舉辦的「暑期先修研習營」(Orientation)以及在寒假「青年充實課程」(Youth Enrichment Seminar)。另外,在學校裡面除了正規課程外,主要參加臺灣同學會的活動,包括中秋節烤肉、感恩節火鍋等等以假日為主軸的盛宴。下文將以文化體悟、學業成長、人脈經營等各方面為經,上述各活動為緯,闡述這學期之心得感想。

二、文化體悟

       經由電視劇與電影的洗禮,大致瞭解東西方的文化差距,但是行前在臺灣參加的說明會以及在愛達荷大學(University of Idaho)的先修研習營,提供更多應該留意的小細節。舉例而言,執行長李沃奇博士(William Vocke)提到,他在臺灣最不喜歡走在路上時背後人插隊,這在西方文化中是相當不禮貌的舉止。此外,講者之中亦不乏有人提及美國人通常不怎麼過問他人的服裝、外貌、疾病等議題,因為這些屬於個人隱私。現場立刻有人提問,表示在我們文化中過問這些事情,是出於關心的好意,不過既然身處在美國,入境隨俗是自然道理。

       而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傅爾布萊特學人,最有意思的交流莫過於談談不同文化的差距。比方說守時觀念,有位德國朋友表示他研習營的每堂課前十分鐘就到了教室,結果同學們姍姍來遲,講者也順理成章延後數分鐘開講,這種彈性作法與德國嚴格遵守時間觀念截然不同,讓他覺得匪夷所思。不過,一旁的牙買加朋友聽到我們的對話,反而認為他更需要加緊適應新環境,因為他們在當地遲到數小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再者,文化認知的不同可能產生生活方式的困擾,例如我們偏向睡前洗澡,但有些國家則習慣起床後洗澡,如果室友間溝通不良,可能會導致摩擦。所幸在研習營五天期間,我與我的阿富汗室友並沒有因為這些小事而鬧不愉快。透過交流所獲得的這些認知,對日後在美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畢竟,任何人都不想因為文化差異造成的誤會,而破壞彼此的信任。

       而為了出席研習營的晚宴,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學員穿著傳統服飾到場。途中一位葉門同學問說臺灣有沒有傳統服裝。衷心這真的是「大哉問!」我當下的回應是原住民各族有自身的傳統服裝,而有些漢人偶爾會穿中山裝、旗袍。但隨後想想對於傳統服飾的選擇牽涉到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問題,如果身為漢人的我身穿原住民傳統服裝出席國外宴會,可是在臺灣平常又不這麼穿,此舉究竟適不適當,值得深思。

三、學業成長

       關於學習方面,除了英文能力的磨練,還必須適應不同教學體系的作法。以課堂報告來說,在臺灣完成摘要、提問即可,但在美國卻被要求負責領導課堂進行,意即代理老師的角色來主導討論。同時,摘要也不僅僅是羅列文章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強調各個指定文章的關聯,而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時,老師試圖引導我們更深一層地逼近答案的核心,方才曉得任何問題絕非三言兩語可以打發。這樣看似嚴苛的作法,短期目的在於通過資格考試,長期在於培養獨立分析與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對此,在某一課堂中堂休息時間跟一位北愛爾蘭同學聊到,他認為東亞國家的大學前教育堪稱一流,但贏在起跑點卻輸在大學的批判性思考教育,實在心有戚戚焉。所以,凡此種種,讓我興起如何能將這些制度適度地引進臺灣課堂的念頭,期望能改善與啟發後輩的大學教育。

       另方面,既然我主修政治學,不免時時留心家鄉的政局,隨著臺灣地方選舉的逼近,心情亦隨之起伏不定。臺灣同學會適時提供一個平台,適時舉辦的中秋節烤肉不單一解學子與遊子的思鄉之情,更在美國感恩節時分配合臺灣選舉前夕召開火鍋大會,讓同學們津津熱道選情發展。選後國際各媒體亦爭相報導,藉著這股熱潮,我在該學期其中一門課上跟老師借了十分鐘,向修課同學簡介這次選舉的意義與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四、人脈經營

       在美國可以認識到各行各業的人來學校唸書、旁聽,最讓我驚艷的是前紐約州共和黨籍參議員Roy McDonald也在行列之中。他當年因為支持民主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提案,導致共和黨選民不滿而失去角逐下次議席的機會,此後轉而追求第三條路,以進修方式將生平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尤其是計畫出版越戰經歷。我在上課前把握機會與他閒聊,他也樂於分享一些對美國政治的觀察,並且提及過去幾次與戰友訪問越南的經驗與感觸,這些都是很珍貴的口述歷史材料,每當聽他娓娓道來每個小故事,簡直是身在其中、好似與一本活歷史為伍。

       而且,Mr. McDonald也很願意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幫助,由於我們房東未能依約供暖,遲至十一月初依然如此(此時室外溫度已是攝氏零度)。他首先建議我跟一所專門處理租賃糾紛的非營利組織尋求諮詢與協助,如果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則可以聯繫市政府的相關部門,表達租屋者身體健康可能因此受影響,需要政府出面瞭解狀況云云。儘管他已從參議員崗位退下,又儘管我非美國選民,他仍然不吝伸出援手,令我非常感激。

       另外,班上偶爾也會出現資深或者退休教授前來旁聽的狀況,顯示他們「活到老、學到老」的好學精神。歷史學系退休教授Kevin Shanley是其中一員,他專攻美國外交史、中美、中越關係,這學期在政治學系裡旁聽了東南亞政治與中國政治兩門課,有幸因為過去的研究成果與歷史學沾上邊,得以與其暢談古今中外的歷史,從美國專業人士的角度重新認識東亞的國際關係史。而我也從東亞的角度,試圖提供不同於歐美主流看法的觀點。

       除此之外,Professor Shanley在假日時也帶我前往參訪紐約州的名勝古蹟,例如位於紐約州古柏鎮(Cooperstown)的大聯盟名人堂、紐約州海德帕克(Hyde Park)的羅斯福總統故居等等。途中也能看到小鎮、農場、玉米田,此乃截然不同於紐約其他城市繁華面貌,居民自給自足、與世隔絕,他們看似對公眾生活似乎漠不關心,但實際上家家戶戶外仍懸掛國旗,展現強烈愛國心。教授表示這種生活型態才是典型美國人的日常,而我們在電視劇、電影甚至電玩中所見的畫面,僅僅是美國的一小部分縮影。同理,我在德州其實也並未目睹牛仔與牧場,當然也不可四處可見,這些實地見聞有利於人們擺脫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五、小結

       上學期的收穫出乎意料地豐碩,不僅因為學習銜接與適應良好,更因上述的交流體驗,讓我的視野又更上一層樓。希望日後的留學生活,不因隨著年紀增長、研究繁重,而喪失好奇心與嘗鮮感。

蘇翊豪 (Yihao Su), 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 政治學系博士生, Ph.D. Student,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

Good pieces need to be seen.

SHARE THE ARTICLE

更多文章

近期文章

傅爾布萊特—臺灣文化部藝文專業人才獎助計畫
Feng-Chih Tsou 鄒鳳芝

蛻變中的紐約

Research & Reflections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