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自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傅爾布萊特基金會資深學者獎勵的補助下,前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從事半年的研究工作。這半年期間,本人曾多次參與美國傅爾布萊特基金會所舉辦的大小活動,而與在美國的傅爾布萊特學人有所交流,同時本人也在UCLA旁聽幾門相關的課程,並出席幾次專題演講與討論會,另外,還去美西的博物館與圖書館訪查與本人研究相關的文物收藏與資料。除了從事研究工作以外,本人想分享兩次寶貴的經驗,以饗大家。
事實上,本人是第二次來美國做研究,第一次是在2015年2月1日至7月31日在科技部補助第53屆科學與技術人員國外短期研究(MOST 104-2918-I-153-001)之下,前往哈佛大學音樂系擔任訪問學者,在那段期間,本人傾注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在美東地區的圖書館和博物館收集資料,但這次本人在美西除了體驗到不同的風土人情、在圖書館和博物館收集資料,並旁聽課程與演講以外,更重要的是走出「關起門來做研究」的局限,主動在UCLA組織兩場學術研究的活動:
其一是Chinese Archaeology Forum II: Musical Iconography and Archaeology
(第二屆洛杉磯中國考古論壇:音樂圖像學與考古
https://ioa.ucla.edu/content/chinese-archaeology-forum-ii-musical-iconography-and-archaeology)
由於本人當時與中國礦業大學的朱國偉老師都在UCLA的中國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訪學,而且我們都屬於羅泰教授(Professor Lothar von Falkenhausen)旗下的訪問學者,也都有音樂考古的研究背景,因此,我向朱國偉老師提議,開一場小型的討論會,針對音樂圖像學與考古學為主題,邀集幾位在美國的學者來做交流,獲得了朱老師的認同。爾後,我又與朱老師一起見羅泰教授,羅泰教授也很支持我的想法,先推薦我們去邀請UCLA民族音樂研究所的李海倫教授(Professor Helen Rees)參與此活動,並主動幫我們聯繫他所指導的博士生益田雾繪(Kirie Stromberg)及考古系的李旻老師共襄盛舉。益田雾繪乃是日裔美國人,其博士論文也做音樂考古領域的研究;李旻老師則專攻史前和青銅時代的考古學,重點在研究國家和早期文明的興起。我和朱國偉老師都旁聽了他的課,課堂上也遇到來自北京中國社科院的高江濤及龐小霞伉儷,高老師是研究陶寺考古的領導人,我們也邀請他在我們共同籌辦的這場座談會中發表一篇有關陶寺樂器考古的論文。爾後,朱國偉老師也邀集在UCLA音樂系兼任的李光明老師發表一篇音樂考古的論文,李旻老師則邀請原本來自廈門大學,當時在哈佛大學訪學的張聞捷老師前來UCLA發表一篇論文,結合眾人之力,我們終於組織成一場小型音樂圖像與考古論壇,在2019年12月2日正式登場。
在這場座談會中,我們聆聽同行專業的論文發表,互相交流而獲得啟發,席中也有一位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安可老師(Dr. Anke Hein)來參加,大家報告結束後,在羅泰教授(Professor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與李海倫教授(Professor Helen Rees)的點評下,讓我們知道自己研究的盲點與尚待努力的空間,真是一場充實而美好的學術饗宴。最後,我們留下珍貴的合影。
其二是Guqin Music Forum(古琴音樂論壇https://www.international.ucla.edu/ccs/event/14153)
Guqin Concert and Guqin Elegant Assembly(古琴音樂會與雅集https://www.international.ucla.edu/ccs/event/14154)
本人來到UCLA的第一天,承蒙東亞圖書館陳肅館長的介紹,巧遇甫自UCLA取得博士學位,後來任教於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的張楣楣老師,託她之福,我認識定居洛杉磯的琵琶與古琴家呂培原老師。我第一次去拜訪他的時候,除了親師取友的目的以外,也抱持著姑妄試之的想法、看是否能向呂老師借或租一張古琴,因為我從台灣長途跋涉到美國,帶著三箱行李和一只大背包,實在無法再隨身攜帶一張古琴,孰料他老人家竟然很乾脆就借我一張琴拎回去彈。猶記得當我第一次聽到呂老師彈琴的時候,竟深深為他的琴聲所吸引,他的琴聲在我的腦海中迴旋繚繞,久久不能自已。於是我決心向他學琴,從此以後,我每週都固定去呂老師家學琴兩小時,從不請假,直到我離開美國返回台灣之前,我足足上了48個小時的課,也因此對呂培原老師有些許的認識與了解。
呂培原(1933年農曆8月2日)生於江蘇崑山,十餘歲師從上海名師蕭韻閣及夏寶琛先生學習琵琶,二十餘歲於香港師從吳宗漢先生學習古琴,自吳先生離開香港前往台灣後,呂老師即自學古琴,以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吳兆基等前輩琴家為學習典範,爾後,呂老師又遷居美國洛杉磯,並教授古琴,對於古琴文化在美國的流傳貢獻良多。呂老師的琴韻之美不僅是得自前輩琴家的啟發,更得自其深厚的琵琶功底,以及自幼在崑曲與江南絲竹之樂的薰習下所孕育的素養;呂老師在古琴教學方面,不僅是在音準和節奏上有嚴謹的要求,更在規矩中讓學生體會到靈活的運指之妙與琴曲的意境。
本人有幸身為他的弟子之一,應該要讓更多人認識這位值得敬佩的音樂家,因此,我主動向UCLA中國研究中心的主任Professor Michael Berry提議要組織一場有關古琴的活動,主任欣然同意,但卻缺乏經費、人力和物力,在UCLA雖然也有國樂社,但古琴在國樂社中顯然不如其他樂器來得受重視,我曾經出席國樂社的音樂會,才發現極少數彈古琴的學生們都是用教室中的課桌椅來彈琴,事實上,古琴的桌椅攸關古琴音色的表現,但我連基本的古琴桌椅都無法取得,再加上辦一場古琴音樂會的活動還需要有人力和物力的支援,但中國研究中心只同意給予300美金作為茶點費用,我想要辦好這場活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我正打算放棄的時候,我原本向學校圖書館(Powell Library)申請作為古琴音樂會的場地竟然獲准通過,加上我也向東亞圖書館借用會議室作為古琴研討會的場地也獲得陳肅館長的大力協助而順利通過。在這種情況下,我於是開始嘗試募款與邀人,在募款方面我也請張楣楣老師協助,但現實的情況並不樂觀,除了得自李汝寬基金會的夫人Norma Lee的200美金贊助以外,經費方面可說是捉襟見肘;在邀人方面,所有受邀者都事先告知無法提供任何經費補助,在這種情況下,竟然還能邀請到香港、台灣、美國其他州(包括:俄亥俄州、佛羅里達州、科羅拉多州)及洛杉磯以外,來自舊金山的琴人們願意自費來共襄盛舉。
更難能可貴者是,年高德劭的呂培原老師應允開辦一場琵琶與古琴音樂獨奏會,而UCLA民族音樂研究所的李海倫教授(Professor Helen Rees)則樂於為其做專場錄影與錄音,並將這份寶貴的資料典藏在UCLA的音樂圖書館。同時,我也在臉書及微信上公告邀集琴人們參加雅集,結果有十位古琴演奏者樂意在雅集中彈琴,一位崑曲表演者在雅集中表演壓軸好戲《玉簪記.琴挑》。至於音樂會與雅集的道具的安排,我則在「LA古琴學人」微信群組登高一呼,結果有一位馬鐸先生慷慨允借一套價值數萬元的古琴桌椅。爾後,我又向考古系的李旻老師襄借一套古典屏風,以佈置舞台。終於在2020年1月24日一場結合古琴研討會、音樂會與雅集的活動隆重登上美國大學殿堂。當下,我真的以身為一位台灣傅爾布萊特學人為榮,感謝台灣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的贊助,讓我除了做學術研究工作以外,還能為古琴藝術奉獻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上午場由UCLA中國研究中心主任Professor Michael Berry擔任開場發言人,本人則擔任研討會的主持人;下午由Professor Helen Rees主持音樂會、張楣楣老師擔任雅集主持人。這次的活動讓大家有機會親睹年高德劭的呂培原老師在琵琶與古琴的高明技藝,也讓琴人們有交流與表現的平台,讓大家認同他們,讓他們認同自己身為琴人的角色與意義,使古琴文化在海外的流傳能獲得更多的肯定。而我在年輕輩的學人與琴人身上,看到他們的努力與敬業,也激勵我應該要更努力。這是一場非常珍貴而難得的古琴藝術饗宴。最後,我們留下大家合影的珍貴照片。
Managing editor: Ching-Chia Chen 陳敬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