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ulbright 訪問學者之行:加州灣區文化體驗
在矽谷的大學中,有許多來自他國的學生,從授課過程中,可發現學生中還是有東西方的差異。西方學生比較勇於課堂上發問,東方學生則傾向於課後再找老師討論,不知是語言能力的限制,還是養成教育所造成的?十月中,我將研究多年的主路徑分析概念與應用,對SJSU管理學院老師做演講,和參與老師們進行相當熱烈的討論。
在矽谷的大學中,有許多來自他國的學生,從授課過程中,可發現學生中還是有東西方的差異。西方學生比較勇於課堂上發問,東方學生則傾向於課後再找老師討論,不知是語言能力的限制,還是養成教育所造成的?十月中,我將研究多年的主路徑分析概念與應用,對SJSU管理學院老師做演講,和參與老師們進行相當熱烈的討論。
I was very honored to receive the opportunity to conduct my research project in UC Berkeley, US in the academic year of 2015-2016.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 have aberrant neural activity during semantic judgments. I aimed to examine age-dependent neural correlates of semantic processing
華語教學夢 我在公立學校擔任英語教師,一直以來,都夢想著到海外教華語。當我看到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基金會開放「教師赴美進修暨協助華語教學獎助計畫」時便立刻報考,也順利取得資格,成為台灣第一批傅爾布萊特華語助教。 赴美前,我參加了華語教學培訓,當時的我對新生活充滿期待。除了即將實現我在美國大學教華語的夢想,還修習免費課程,結交美國的朋友。
拿到學位從美國回台轉眼已經二十年,這期間雖然時常來美國開會,進行短期研究,但總是來去匆匆,學校的教學行政研究壓力如影隨形,未能停下來聞聞路邊的花香。二十幾年前得到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的獎助,讓我能專心攻讀博士學位,一直銘感於心,此次再度獲得基金會的青睞,得到資深學者赴美研究獎助,格外覺得意義重大。二十年攸忽疾逝,我已從年輕新秀熬成資深前輩,這兩次赴美標誌著我學術生命與個人生命的不同階段,也交織著我對美國社會與文化的不同觀察,與對自己台灣社會認知的進化。 1993年我在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的贊助下來美國東岸攻讀博士學位,那不僅是我第一次來美國,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飛機離開台灣。初來美國,心情興奮而充滿好奇,儘管我的專業是英美文學,對西方文化已有一定的認知,但實際的日常生活接觸仍面臨許多衝擊,在地理、交通、金融、語言、人際關係、社交應對、上課方式、課堂生態等面向,都需在短期間適應,並迅速進入備戰狀態,那四年專心投入課業,對美國學術圈的認知多於對美國文化的品味觀察,一心只想早日完成學業,回國再執教鞭。
如同十個月前離開的那天,我喝著巷口甘醇的古早味紅茶,迎面而來的不是克里夫蘭仍然微涼的冷風,而是濕黏厚重的空氣緊貼在皮膚上,耳邊傳來閩南語與國語夾雜的日常,於是清楚地知道,我到家了。
If I had to use just one word to describe my year-long sabbatical leave as a Fulbright Visiting Scholar at Stanford, it would be “fruitful”
We live in a world where inequality permeates all aspects of our lives, where we are indifferent to the emotional burdens of others, where we
“I HAVE LOTS OF MONEY!” It was the second time that I said this to the saleslady at Vitamin World. I had never
Foreword As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we care about facilitating participation in meaningful occupations and improving human quality of life, especially for people with phys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