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老人心理及生理健康導向之個體化健康識能計畫
本人很榮幸有機會接受2016-2017 Fulbright-Formosa-Plastics Group Scholarship的獎學金於2016年8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至南加州大學戴維斯老齡學管理研究學院,進行為期6個月的研習。我跟指導教授Edward Schneider,一同進行研究。
本人很榮幸有機會接受2016-2017 Fulbright-Formosa-Plastics Group Scholarship的獎學金於2016年8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至南加州大學戴維斯老齡學管理研究學院,進行為期6個月的研習。我跟指導教授Edward Schneider,一同進行研究。
此次進行研究訪問的學術機構為Center on the Early Life Origins of Disease,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Family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the 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本研究主題與兒童早期療育相關,由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不論在國際知名度或相關研究領域的排名,皆享譽國際,此外,該校於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資源豐富而且研究團隊陣容堅強,加上此次訪問之研究中心在此研究主題方面的研究成果豐碩。
我加入由內科風濕免疫部門Professor Mark Mamula主持的實驗室,參與聚焦於探討自體免疫疾病和癌症中涉及破壞自體蛋白的免疫耐受性的早期事件(如:蛋白質轉譯後修飾、抗原呈現機制及基因表位擴散等生物化學形式變化)的研究,該實驗室過去的研究成果已被開發為抗腫瘤疫苗,是未來可應用於乳腺癌和結腸癌的新型療法。
我會到這個中心是因為一個長期追蹤研究,名為Flint Adolescent Study (FAS)。這個研究關注一群住在Flint這個地方的非裔美國籍青少年,這個計畫採用高風險抽樣的方式,找尋一群處於逆境的青少年,運用Resilience理論,找出可以使這些青少年不產生負向結果的預防因子。這個計畫引發我的研究熱忱,讓我相信,我們做的健康行為研究,是可以幫助人的。
本研究聚焦於探討精熟動機概念的文化差異。本人所前往之機構為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SU),在地合作的研究者為該校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HDFS)之 Professor Karen Barrett。Dr. Barrett 不論在精熟動機研究領域(e.g., Barrett & Morgan, 2018; Wang & Barrett, 2013; Barrett & Morgan, 1995; Barrett, Morgan, & Maslin-Cole, 1993) 以及社會情緒發展研究領域 (e.g., Barrett, Fox, Morgan, Fidler, & Daunhauer, 2013)皆有崇高之學術地位,且亦嫻熟於跨文化社會情緒發展的議題(e.g., Józsa, Wang, Barrett, & Morgan, 2014; Wang & Barrett, 2015)。
1 近年來,提高患者的照護持續性是病人照護的中心主題之一。 較高的照護持續性與好的病人預後相關,包含:急診就診次數減少,入院次數減少和醫療費用降低等,同時也發現,這個效果可以通過減少不適當的藥物得到部分解釋。2 除此之外,較高的照護持續性也可以增加患者的藥物依從性。3 不良的照護持續性會增加發生藥物相互作用事件的風險,並且在多共病的病患中效果更顯著。4 然而,過去鮮少有研究深入探討高照護持續性對於藥物相互作用的影響機制。了解照護持續性如何影響藥物相互作用事件發生的機制非常重要
This project, “Picturing Animals in Paris: Manet’s Bestiary and Naturalism” was conducted from August 2015 through July 2016, and made possible by the generous research
環境和生態危機的克服,需要的不只是知識和技術,還需要信念、規範和實踐,並將人類與物種和自然重新連結。啟蒙以來的現代化思維獨尊人類主體性,割裂人與自然世界整體之關聯。中國哲學和東方宗教不具此一主客分立、獨尊人類主體(主宰性)的特性。
It was a great privilege and honor to be selected as a Fulbright Language Teaching Assistant (FLTA) in 2014. As I looked back
Dr. Winstein在經過主持臨床試驗以及相關研究之後指出,目前發展出許多針對慢性中風的新興治療手法,研究顯示有成效,但沒有比控制組來的顯著有效,這樣的結果引發下一步研究重點的討論,在進行大型研究之前,有必要回過頭再好好的檢視這些治療手法中的主要治療要素,其改善中風患者表現的機制為何?唯有將各治療要素產生成效的機制深入瞭解之後,才能更清楚的結合各種要素,以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