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s of my 2018 Fulbright
This has been a fantastic experience for pursuing my academic research, inspiring me in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learning about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much
This has been a fantastic experience for pursuing my academic research, inspiring me in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learning about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much
提到「紐約」您腦海閃過的意象是什麼?自由女神、時代廣場、百老匯、華爾街、球賽、漢堡、大蘋果、不夜城…?我的腦海則是浮現「娛樂與文化、表演藝術產業發展重鎮」。對於從事藝術行政工作的我而言,紐約極具指標性,滿心期待這趟交流之旅,一睹那炫麗風采。在本文中,首先分享我在法拉盛文藝中心(Flushing Town Hall[1])學習與觀察到多元文化差異對於行銷宣傳和經費來源管道的影響,之後說明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襲擊,如何動盪紐約表演藝術產業。
My objective was to gai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from the administrators, researchers, and community leaders in spring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Florida. By staying at
日漸增加高齡人口是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面臨的真實情況。這種人口上的改變持續發生而且速度越來越快。全球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增長速度超過任何其他年齡。從1970年到2025年,預計老年人增加約6.94億或223%。到2025年,60歲以上的人口總數將達到12億左右。2050年,將有20億老年人口,其中80%生活在發展中國家。
依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在老化人口的迅速增加,已由”老齡化社會”到”老齡化社會”,超過65歲老年人,在 2011從 10.9%占總人口已增加至2015 年12%。因此,我國政府積極推動高齡友善型城市或社區,建立無障礙的環境,促進老年人的健康促進活動。
本人很榮幸有機會接受2016-2017 Fulbright-Formosa-Plastics Group Scholarship的獎學金於2016年8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至南加州大學戴維斯老齡學管理研究學院,進行為期6個月的研習。我跟指導教授Edward Schneider,一同進行研究。
此次進行研究訪問的學術機構為Center on the Early Life Origins of Disease,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Family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the 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本研究主題與兒童早期療育相關,由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不論在國際知名度或相關研究領域的排名,皆享譽國際,此外,該校於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資源豐富而且研究團隊陣容堅強,加上此次訪問之研究中心在此研究主題方面的研究成果豐碩。
我加入由內科風濕免疫部門Professor Mark Mamula主持的實驗室,參與聚焦於探討自體免疫疾病和癌症中涉及破壞自體蛋白的免疫耐受性的早期事件(如:蛋白質轉譯後修飾、抗原呈現機制及基因表位擴散等生物化學形式變化)的研究,該實驗室過去的研究成果已被開發為抗腫瘤疫苗,是未來可應用於乳腺癌和結腸癌的新型療法。
我會到這個中心是因為一個長期追蹤研究,名為Flint Adolescent Study (FAS)。這個研究關注一群住在Flint這個地方的非裔美國籍青少年,這個計畫採用高風險抽樣的方式,找尋一群處於逆境的青少年,運用Resilience理論,找出可以使這些青少年不產生負向結果的預防因子。這個計畫引發我的研究熱忱,讓我相信,我們做的健康行為研究,是可以幫助人的。
本研究聚焦於探討精熟動機概念的文化差異。本人所前往之機構為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SU),在地合作的研究者為該校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HDFS)之 Professor Karen Barrett。Dr. Barrett 不論在精熟動機研究領域(e.g., Barrett & Morgan, 2018; Wang & Barrett, 2013; Barrett & Morgan, 1995; Barrett, Morgan, & Maslin-Cole, 1993) 以及社會情緒發展研究領域 (e.g., Barrett, Fox, Morgan, Fidler, & Daunhauer, 2013)皆有崇高之學術地位,且亦嫻熟於跨文化社會情緒發展的議題(e.g., Józsa, Wang, Barrett, & Morgan, 2014; Wang & Barrett,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