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啊!這就是紐約!媒體藝術發源地的文化與保存策略踏查
前言 在今年二月底,我帶著自己的研究題目「分析時基媒體藝術保存維護在紐約市的專業合作網絡」(Collaborative Network Analysis of Time-based Media Conservation Professions in the NYC),啟程前往紐約市曼哈頓。在這項訪問計畫裡,我將進駐兩所體制架構截然不同但在西方數位文化資產保存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均有獨特且卓越貢獻的藝術機構,分別是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以及新博物館(New Museum)轄下的分支組織根莖網(Rhizome)。這趟訪問旅行,我不僅僅是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的主持人及獨立研究者,透過踏查這兩個機構的保存工作來拓展自身專業,同時肩負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的文化交流使命。 我一直相信環境帶給一個人的啟發無法被純粹的文字或影像取代。在抵達MoMA的第一週,與同事們的交流互動,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美國與台灣兩地的差異。我開始重視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這也成為在專業學習、文化交流以外的第三個目標。我一再告訴自己:我要成為一位紐約客(New Yorker)! 位於第五大道與42街的Bryant Park公園,7-9月暑假期間經常舉辦免費的表演與電影放映活動 「This is New York!」:移民、遊民、異鄉人 「這裡是紐約呀!」這句幾乎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尋常的人事物,人們面面相覷後,總會有某人率先喊出的一句話。例如:對不守規矩的車輛猛拍車門的情侶、疑似因為嗑藥過度而在車道中間搖晃躺下的女子、早晨突然闖進洗衣店劫走小費且持續抱怨的中年男子、在咖啡廳遇到隨身攜帶扳手工具以備不時之需的大叔等等。更不用說在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紐約地鐵系統中,總是會遇到各種樣態的遊民們。我終於能夠想像,為什麼蝙蝠俠所在的高譚市是以紐約為原型,為什麼電玩遊戲《俠盜獵車手》的街頭總是會聽到路人的喃喃自語,因為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