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Month: March 2023

Doing Qing History in Taiwan

I’m very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researched Taiwan’s approach to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My goal was to understand better how Taiwanese high school CS educators teach us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and create a cultur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through their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roject helped me view CS education from a more global perspective and profoundly impacted my growth.

Read More »

走向國際移動的路上:從美國加州的訪問中學到的五件事

    2022 年,我很榮幸成為傅爾布萊特計畫 (Fulbright Program) 的一員,前往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CI) 和加州大學柏克萊 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B) 進行訪問,與當地學者的相互瞭解 及彼此合作交流。讓我在追求成為具備國際移動力的學者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各國處於不同疫情階段      在新冠肺炎疫情 (COVID-19) 的籠罩下,2022 年的跨國交流仍然面臨考 驗。國外疫情狀況的不確定性阻礙了許多計畫的執行,台灣在四、五月確診人數達到高峰,因此出境要求相較於美國更為嚴格,入境美國則沒有任何的檢疫規定。當時美國已開始了與疫情共存的正常生活,就算在課堂裡也不強制戴口罩, 實體和遠距課程或會議的切換也是常態。但 去UCI 報到時仍要求提供完整疫苗接種證明 (包含疫苗追加劑,校園也提供追加劑的施打),學校也會發送提醒每日症狀檢查的郵件。  跨國和跨時區工作的協調      由於時差的緣故,在美國往往必須利用晚上的時間跟台灣的學生、同事和學術合作夥伴遠距開會。若無法協調在台灣的早上時間開會,就必須安排到美國的深夜時間。美國東岸和西岸也有時差,因此在同時處理台灣、美東和美西的會議時間和內容時,都必須反覆確認,以免錯過或產生誤會。這樣的跨國跨時區的遠距工作型態,仰賴彼此的體諒和及時的溝通,才能有效地進行交流與合作,以完成各項會議與工作。      我在美國所接觸到的學者,都極為重視效率。他們回覆Email非常快速,但同時也會希望對方能盡快回覆。若他們說下次再討論並不是客套話,當天會面之後,他們會很快地告知下一次可以討論的時間,不會耽誤雙方的行程安排。遠距會議有時也會因對方本人或其家人突然確診,而必須延後實體會議或改為遠距會議。我就有幾次這樣的經驗,一次是 UCI 社會科學院兩位老師的會議,另一次是 UCB 的永續與碳解決辦公室的會議。就我自身的交流經驗而言,若以遠距視訊開啟合作是較為不利的,最好先面對面討論過,彼此已經有足夠的認識基礎,合作效果會更好。 跨領域的相互衝撞      這次的訪問也讓我深刻感受到跨領域溝通的重要性,尤其處於多元文化環境或涉及複雜的專業領域。因此,此行我也拓展專業知識整合的技能,增強跨領域合作的能力。      我是金融博士,也一直任教於財金系,近年來致力將機器學習和文字探勘技術應用至財金領域。這次很幸運地到美國 UCI 的工程學院當訪問學者,隔壁就是資訊與電腦科學學院,因此有了更多跨領域的交流機會。Baldi Pierre和 Kwei Jay Lin教授都是 IEEE fellow,是人工智慧或物聯網領域中非常傑出的學者。透過與他們的互動,讓我更深入了解相關演算法和技術的應用,在未來結合人工智慧與財金的研究勢必能夠激盪出新的火花。除了工程學院的合作,我也與其他學院的多位教授討論交流,包括商學院Christopher Schwarz和Rick So,以及社會科學院院長 Bill Maurer 和 Jack Liebersohn。藉此也瞭解到工學院和商學院的不同發展重點,商學院偏重於學術期刊發表,工學院則更著重於 經費申請和產學合作。美國的學校也很願意給老師們多樣化的發展空間,授課時數極少的老師可以規劃跨州或跨國的演講,或將更多的時間投入研究。      從這些跨領域的碰撞學習中,我發現同樣的議題但不同領域可能會側重不同的重點,必須相互理解對話,才能彼此更全面且順利地進行探討。為了完成這次的計畫我參與人工智慧、永續和供應鏈的相關課程,並與許多優秀學者會面進行討論。以永續領域來說,我接觸過幾位教導或研究企業責任、全球供應鏈、自然資源的學校教授,發現大家常使用的名詞並不完全相同。我從碩士班就開始接觸永續研究,理應十分熟悉永續議題,但有時候在與這些學者的交流中,仍對於他們所使用的名詞感到陌生。由此可知,要跨領域合作某項議題,除了擁有縱向的專業知識,也必須對於其他領域橫向理解,因此跨領域的學習和溝通是十分關鍵的。      跨領域的探討也讓我對熱門研究議題有了不同的理解。在許多領域的新興議題,可能在其他領域早已在成熟發展階段。我接觸供應鏈研究是這幾年的事,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也展現台灣學者深入研究該主題的必要性。供應鏈主題對於財金領域可能是新鮮事,但對於專門研究供應鏈的學者來說,目前關注的方向其實都只是原有知識的延伸。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體悟。因為所有的專業知識,都可能因為與其他領域的相遇而產生不同的火花,也可能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在不同時期承擔不同的使命。      跨領域的交流更有益於消弭我們對陌生領域的誤解。對於一個長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人來說,常有人工智慧的演算過程只是黑盒子的疑慮。雖然我已經做了幾年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學術應用研究,但透過這次的訪學,在相關課程和學者對話時,才對其有了真正深入的理論認識。除了承襲部分統計學的概念之外,人工智慧也具有完整的假說和方法基礎。  優秀學者的學習      台灣有許多優異的研究人才,但頂級期刊的數量仍遠遠不及美國學者。在 UCI 的商學院,幾乎很難找到沒有 Top Journal 的學者,有種俯拾即是高手的感 覺,每次的會面和討論都能讓我的研究高度和眼界更加深一層,心情總是非常激動和興奮。但儘管如此,他們仍擁有非常開放的心胸,不吝惜分享他們的專業經驗,例如我曾經和 David Hirshleifer 見面交流,他是AFA Fellow,為人卻十分謙虛。此外,我發現許多美國學者對自己的領域非常深耕和專注,有時看似跟他們領域相關的主題,他們不一定願意涉略。  未來的領導人      美國人的獨立思考和勇於表達,明顯地展現在校園裡的學生們身上。課堂中學生對於老師的提問會踴躍回答並給予反饋,明顯地感覺到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生甚至會主動發問,我曾參與課程中的分組討論,可以感受到學生們對於許多議題都有自己獨到的想法,且非常願意將自己的經驗和意見與同學互動分享。這樣的上課氛圍反覆鍛鍊著學生的表達和思考能力,這對於未來在工作場域的意見表達、團隊合作,甚至做為領導人都大有助益。UCB 商學院致力於培養未來的領導人,不只老師們努力實現這個願景,學生們似乎也相信自己能做到,是非常良性的循環。期許未來我也能將這樣的優質模式引導到台灣的課程教育中。 結語      美國確實是包容、有創造性的先進國家,也因此吸引許多優秀人才前往。再次感謝傅爾布萊特計畫平台給予這麼好的機會,讓我得以跟這些頂尖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多年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也因為不同文化的體驗和跨領域的激盪,挹注了新的刺激和動力,增加國際視野,厚植國際移動力。 Managing Editor: Chao-Hui Wei (Bonnie) 魏肇慧

Read More »

Taiwan’s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I’m very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researched Taiwan’s approach to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My goal was to understand better how Taiwanese high school CS educators teach us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and create a cultur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through their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roject helped me view CS education from a more global perspective and profoundly impacted my growth.

Read More »
Archives

Research & Reflections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