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Month: December 2022

The Winery Cluster in Pocono area of Pennsylvania – Analysis of Porter Cluster Theory with Kano Model

Dr. Whei-Li, Lu, Associate Professor,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Dr. Stanley Chian, Professor, East Stroudsburg University  Dr. Fredrick Meitner, Assistant Professor, East Stroudsbur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wine industry growing and contains a mix of global and small local winery producers; due to the demand for wine and high-profit return among agriculture products, the winery industry experiences competition and expansion within different tourism destinations. Additionally, the Pocono Mountain Region has developed a unique market niche in the last decade and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region’s economy. However, the winery cluster in our region is not clear due to its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Wineries try to reach out to local wine and tourism associations and government sectors. All these tasks are in progress and need to be identified for management. The current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e early stage of the winery cluster by utilizing Porter’s clusters theory, as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mpirical research following idiosyncratic results in explaining the winery cluster phenomenon. Kano’s model will be used to assess the attributes of Porter’s cluster theory, such as winery satisfaction, resource needs, and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government support, and community support which will help in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Read More »

Cilantro Wrapped in Soft Peanut Candy: Unexpected Delight!

You come for one thing and leave with another. I’m sure that we’ve all experienced this before…maybe in a thrift store? Flea market?  Those teacups are just too cute to pass up (yes, they were next to the other kitchen wares, which are already my Achilles’ heel, but they caught my eye, and I had to have them). Maybe it’s peanut candy in Tainan (台南) when you initially were craving something salty, or a nice rain jacket when you were browsing used clothes for nothing in particular (heavens, it came in handy, let me tell ya because Taiwan was wet this winter!). But at some point or another, I feel like we all have entered some place, or some situation, with one set (or no sets!) of expectations and left that same place-situation with a different-than-expected outcome.  This miniature surprise (or maybe it’s hardly miniature, but colossal, (and maybe it’s not a surprise, but anticipated)), or turning on our heads of what we thought we could expect, changes us in some way. Maybe it catches us off guard when we discover an interest in buying many more little charms than we could ever think we needed: teacups, house plants, peanut

Read More »

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暑期參訪見聞

特別感謝傅爾布萊特資深學者研究獎助金(Fulbright Senior Research Grant)以及國科會年輕學者養成計畫的支持,讓我得以於2022年5月至7月到美國哈佛大學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訪問與交流。本次交換的主要目標為學習美國主動藥品監測系統Sentinel System的運作模式,以及其最新的藥品上市後安全監測方法。這其中包含藥品安全訊號評估(post-market drug safety evaluation)、藥品安全訊號偵測(signal detection)、以及用機器學習的方式進行藥品安全的訊號探勘等。另外也透過此參訪機會,了解美國食藥署(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US FDA)是如何利用Sentinel System進行藥品安全或相關健康政策的評估,並與哈佛大學的研究學者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討論與合作。由於交換的時間適逢暑假,除學術研究外,此次交換也有幸能與家人一起在美國體驗不同的文化與生活。以下與大家分享這次學術參訪以及美國文化體驗的心得。   哈佛大學學術參訪 美國Sentinel System為US FDA於2016年正式啟用的藥品上市後主動安全監測系統,目前包含三個中心:Sentinel Operations Center、Community Building and Outreach Center以及Sentinel Innovation Center。本次參訪的主要單位為Sentinel System下主要負責執行US FDA藥品上市後安全性評估的Sentinel Operations Center (SOC)。SOC為Harvard Pilgrim Health Care Institute與哈佛大學群體醫學部(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Medicine, Harvard Medical School)共同營運的單位。SOC除了執行US FDA委託的藥品安全性評估研究外,也負責建置與整合Sentinel System營運所需的健康資料,並開發相對應的資料分析工具以協助政府公共衛生相關部門透過資料分析來提供藥物安全及相關重大公衛議題所需的資訊。 傳統的藥品上市後安全監測多依靠醫事人員或病人的通報,監管單位處於被動接受通報資訊的狀態,只能等待並收集通報資訊,無法主動針對有疑慮的產品進行評估。由於通報資料往往受限於醫事人員及病人本身的認知、警覺等人為因素影響,往往會被通報的案件多已是嚴重且已知的藥品不良事件。此外,由於通報資料內只有已發生的事件,缺乏藥品使用情形的完整資料,因此在藥品上市後安全監測有其限制。 相較於傳統的通報方式,Sentinel System利用真實世界資料(real world data)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藥品監測模式。Sentinel System利用健康保險申報資料、藥品使用紀錄同時搭配電子病歷資料等多管道的真實世界資料,提供了US FDA藥品上市後使用的相關資訊,包含病人族群特性、疾病診斷、藥物使用等臨床訊息。透過整合這些資料,US FDA可以更主動的對於上市後有疑慮或是有安全性警訊的藥品進行進一步的安全性評估。這種新的方式將可以避免過去被動通報與人為因素的干擾,更主動、快速且精準地發現用藥安全的相關問題,大幅提升了病人用藥安全。 除了了解Sentinel System的營運模式外,此次交換也與數位哈佛大學的學者們進行了許多不同面向的研究討論與交流,對於回臺後的研究方向與開展有極大幫助。除了傳統的藥物療效及安全性評估外,我也與哈佛學者Dr. Jenna Wong討論應用機器學習於藥品上市後的安全訊號監測的可能性,以及未來相關研究的進行方向。除此之外,務實性臨床試驗(pragmatic trial)為此行另一項研究收穫。過去雖然已於期刊中讀過務實性臨床試驗的相關文獻,但因未有實際執行的經驗,對此項研究的了解有限。透過此次研究獎助的交換,有機會認識兩位哈佛大學執行過務實性臨床試驗的學者,Dr. Julie C. Lauffenburger and Dr. Xiaojuan Li,能夠當面交流請益,透過面對面討論適合的研究題目、可行的研究設計、所需的實際執行資源、以及收案與分組時的注意事項等,都令我對於務實性臨床試驗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為日後的研究合作奠定了基礎,我再次感謝傅爾布萊特資深學者研究獎助金提供了此項難得而具有意義的學術合作機會! 由於受到疫情影響,研究團隊中大部分的研究者皆採遠距工作形式,各項會議也都改採線上或混和實體與線上同步方式進行,讓我體驗到未來美國學術界新的工作模式。遠距模式雖然不影響日常工作與研究執行,但對於建立人際關係(social networking)仍稍有影響。由於缺乏實體的社交活動與在辦公室實際見面的機會,與同事間見面的簡短交談以及自我介紹的機會減少許多,所有的討論與線上「見面」都需事先預約。相較於研究議題,無特定主題的社交活動相對難以用線上方式進行。所幸SOC的研究夥伴們都十分友善,仍利用線上會議的機會讓我跟其他夥伴有所互動,若有機會在辦公室實體見面時,也會邀約一起外出共進午餐。負責接待我的SOC研究員,Dr. Jennifer Lyons,也特別利用周末安排兩家人的哈佛校園一日遊,讓我們透過當地人的角度認識波士頓以及哈佛大學的文化。哈佛大學接待教授杜勝偉博士(Dr. Darren Toh)也引薦多位學者,讓我在疫情中的「虛擬」工作環境下,仍有與其他學者「實體」交流的機會。   波士頓文化體驗         在完成兒童新冠疫苗接種及學校課業後,先生與兩位寶貝於2022年6月底抵達波士頓,一家人展開為期六週的美國生活。我們住在波士頓近郊的布魯克萊恩市(Brookline),此區充滿文教氣息,且生活機能方便。除了有多條地鐵線通往波士頓市中心外,也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公園綠地,圖書館、運動場所、游泳池等,提供全家人完善的休憩場所。剛到美國的第一週,由於時差總是昏昏欲睡,布魯克萊恩的公園就成為我們一家做日光浴、調時差的好場所。在之後的幾週,這些公園也成為孩子們探險的好去處!由於公園眾多,每週都可以到不同的公園進行新的探險,這個「公園探險」的活動也成為媽媽上班時,爸爸與孩子們的主要活動。當然,也有幾個公園是孩子們的秘密基地,不管去幾次都不會厭倦!         對波士頓最深的印象應該是這座城市豐厚的人文氣息。有別於其他美國第一線的大城市,波士頓給人的印象是古老、優雅,所有的人潮與商業活動也都巧妙地融入這座城市的路樹與紅磚中,不會有商業活動所帶來的喧囂與繁忙。城市裡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大學與學院,除了哈佛、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等世界一流的大學之外,更有好幾所全美知名的醫學中心坐落於市中心。藝術教育與活動也是隨處可見,如世界級的波士頓美術館、馬薩諸塞藝術學院(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等。如果把波士頓豐富的人文歷史古蹟也算入博物館群內,我想波士頓的博物館密度之高應該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吧。我們參觀了互動性相當高的科學博物館,以及有仿真玻璃花標本的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其中兩位小朋友最喜愛的,就是美國憲法號博物館 (USS Constitution Museum)。妹妹喜歡有風帆的憲法號巡防艦 (USS Constitution),古老而優雅。哥哥則喜歡鋼鐵般的卡森·楊號驅逐艦(USS Cassin Young),戰力十足!記得參觀當天很幸運的遇到美國海岸防衛隊(US Coast Guard)開放帆船參觀,與海巡人員交談後得知目前海巡所展示的船艦與憲法號帆船巡防艦的艦長都是女性,剛好解說的海巡人員也是一位女性,她告訴我們她很榮幸可以在海巡服務,也很高興海巡跟海軍都有女性擔任高階要職,希望這可以讓女孩們都感受到勇氣,相信自己也可以與男孩有一樣的能力與表現。妹妹聽到這段話,嘴角也揚起了一抹微笑。這正是令我們欽羨的美國精神: 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努力在這片新大陸達成自己的理想!         另一項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活動是孩子們的夏令營。考量交通與活動內容,我們報名了在波士頓市中心的YMCA夏令營,希望能夠透過營隊的活動,讓孩子們認識老師以及當地的新朋友。由於兩個孩子的英文能力有限,尤其妹妹只認得26個字母,所以送去營隊前我與先生相當擔憂。所幸YMCA的老師們都當親切熱情,聽到我們是國外來訪的客人後,除了熱心地介紹我們環境跟其他可能有中文環境的YMCA地點外,也特別關心妹妹在班上活動的情形,以免她因為語言無法融活動,而感到被冷落。哥哥因為具有基礎英文能力,加上個性外向,很順利的融入班級與活動。他特別喜歡美式教育的開放風格,尤其是與波士頓相關的文化巡禮課程,如參觀芬威球場(Fenway Park)、Boston Common歷史解說、Peddocks Island釣魚活動等,對各項活動都相當投入,回家也會與我們分享在課堂上學到的波士頓歷史人文故事,讓我們更加認識這座美麗的城市。         不同於過往觀光客的角度,這次的學術訪問讓我們一家人得以有在地生活的機會。除了走訪波士頓知名景點外,我們特別喜歡美國生活的舒適空間與對人的關懷與尊重。波士頓古色古香的紅磚房屋,與處處成蔭的綠地,是我們一家人出門時最喜歡的風景。兩位孩子不管是在公園、或是在超市,都會受到親切的招呼與問候,實際感受到美國社會對於下一代的友善與歡迎,體會到對於個人的尊重是從小開始的。此行的另一個新發現是美國社會對於臺灣認識的增加。由於近年美中臺關係的改變,似乎有更多美國民眾認識或是知道臺灣,若跟在公園或遊憩時遇到的美國民眾介紹我們來自臺灣,大家都知道我們來自何處,有時也會跟我們交流一下對美中臺關係的看法,是十分特別的經驗。         最後要再次感謝傅爾布萊特資深學者研究獎助金的支持,讓我們得以有很不一樣的生活經驗與交流。除了學術上的精進與合作外,文化上也獲得了相當多的收穫。此行成為孩子們第一次在美生活的經驗,他們每天都有新的觀察與體驗。透過生活,他們了解了臺美生活型態、文化、教育等不同面向的異同,也因為有這樣的比較與體驗,讓我們所有人都更認識美國、以及我們自己的家鄉臺灣。誠摯的感謝所有曾經幫助我們的傅爾布萊特夥伴,以及在美接待的朋友們,讓此行在學術交流以及文化體驗上都收穫滿滿!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Medicine and Harvard Pilgrim Health Care Institute Sentinel Operations Center中心內對Sentinel System的電子螢幕展示 作者與家人於July 4th 在Boston Garden之合影 先生與與女兒於July 4th 在Boston Garden天鵝船之合影 作者一家人於波士頓圖書館前之合影 作者家人與Dr. Jennifer Lyons一家人之合影 作者與先生與哈佛大學Dr. Julie C. Lauffenburger以及Dr. Rishi J Desai之合影 作者與家人於卡森·楊號驅逐艦之合影 作者兒女於憲法號巡防艦之合照 作者闔家於哈佛大學之合影

Read More »

疫情下難忘的北卡溫莎之旅

訪問機構及該機構特色: 本研究計畫訪問單位為美國北卡州威克森林大學醫學院(Wake Forest School of Medicine) 癌症生物學家林慧觀教授(Prof. Hui-Kuan Lin)研究室,進行一年期的短期研究。林教授的實驗室在癌症研究發展、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基因轉殖小鼠技術和藥物開發等多項領域中均領先全世界。並發表了許多高影響力的研究論文,包含最近林教授發表於Cell期刊中,發現分解葡萄糖提供細胞代謝能量中,糖解作用所衍生的乳酸,會限制發炎激素的產生,這個發現連接了能量代謝和免疫作用,提供了對抗病毒感染和癌症的新治療策略。因此藉由與林慧觀教授學習代謝途徑以及乳酸相關訊息傳遞,將深入釐清代謝老化對慢性腎臟病的致病機制,為臨床前治療策略提供學理依據。 研究期間: 11個月 ( 2021年 9 月 2 日 至 2022年 7 月 31 日) 研究題目:以代謝老化為標的治療慢性腎臟病 研究摘要: 老化伴隨著許多代謝變化,導致個體容易患上與年齡有關的疾病,包括腎功能喪失或稱為腎衰老。慢性腎臟病是我們社會的一個沉重負擔,並影響到了37%老年人,而且慢性腎臟病的預算是台灣單一疾病的最大支出,因此其治療和照護對老年化的社會至關重要。我們實驗室最近亦針對慢性腎臟病變的細胞模型進行代謝體分析,發現在慢性腎臟病變的細胞亦偏愛糖解作用、產生大量的乳酸。因此我們的假說是改變代謝老化可以回復慢性腎臟病變的細胞型態。當我們實際進一步利用多種乳酸去氫酶抑制劑抑制乳酸的生成,我們發現可以抑制糖解作用,促進粒線體呼吸,回復慢性腎臟病變的細胞型態。因此我們的研究顯示,慢性腎臟病變細胞型態具有代謝老化的特性,而當調控代謝重整可以影響慢性腎臟病的進程。深入了解慢性腎臟病的致病機轉可助於開發新的治療策略來應對這種老化疾病。 研究方法:  利用腎臟細胞給予纖維化因子誘發後進行代謝體的掃描分析,並找出改變幅度較大的代謝體,進而利用路徑分析找出可能改變的路徑與重要酵素。進而轉換至動物進行慢性腎臟病誘發模型,並進行代謝體掃描分析,路徑、酵素分析。藉由細胞與動物模型所推得之可能路徑與酵素,進行因果論證分析。並藉由針對特定基因敲除的技術,檢視是否因為敲除該基因可以減緩在細胞模式中纖維化因子誘發的細胞變性,以及在動物模式中,能否減緩慢性腎臟病及腎臟老化損傷等指標。 研究成果:  我的研究方向為慢性腎衰竭疾病進程中,代謝路徑改變扮演的因果關係。由於林教授最近著重代謝體在癌細胞的致病機轉,特別在乳酸造成的訊號傳遞與生理反應中有相當深入的剖析。目前的初步結果為:  當腎臟細胞給予纖維化因子刺激後,細胞轉換代謝模式,從有氧呼吸變成無氧呼吸,造成乳酸大量產生與堆積。此一現象亦發生在動物模式給予慢性腎臟病的手術誘發模型中。進一步利用改變代謝路徑的抑制劑,發現確實能減緩纖維化因子誘發的細胞變性,以及在動物模式中慢性腎臟病的疾病嚴重度。而且經由與林教授多次的討論後,也修正了我們原訂的計劃方向,加強對於乳酸扮演的角色之正反論證,並加入其他非乳酸造成路徑的探討,實有相當大的進展與突破。 接受期刊邀稿,與林教授合著撰寫一篇能量調節因子AMPK在細胞代謝的評論,並著手投稿訊息傳遞因子AKT在癌細胞代謝所扮演的角色之一篇綜合評論。 另外因我們實驗室對於粒線體的研究也相當感興趣,林教授剛好也在探討代謝體對於粒線體動態與功能的影響,也在此因緣際會下,我們開始了粒線體自噬作用於代謝疾病的探討,期待此合作未來能有突破性的發現。 為了深化我們與林教授的學術交流,我們著手幫助林教授申請科技部龍門計畫,使其成為國外端的host,此申請過程也恰逢科技部駐美東代表楊琇雅組長拜訪北卡時,來訪威克森林大學及林教授研究室而通過,日後林教授即可藉由科技部此項計畫,與台灣的研究團隊,共同提出研究計畫,讓更多想要與林教授合作的研究團隊,可以藉由龍門計畫開始進行合作研究。另外也提供包含成大在內有潛力、有想法的年輕學者,開始認識林教授,並與其接觸開始下一階段更深入的研究。 波折 在2021的9月,我們全家收拾起行囊開始了一波三折的國外短期進修行程。啟程前往美國北羅萊納州威克森林大學,一個熟悉的州、但不熟悉的城市-Winston Salem (溫莎)。原定於2020年7月成行的行程,但因為全世界疫情的肆虐,我們被迫延至2021年7月出發。但因疫情造成各國簽證申請的謹慎以對,我們原定2021年7月出發的計畫,隨著美簽全面進行行政審查而延宕,進入一個未知的情況,我們不知道簽證何時會通過,因此焦急的一直等待。經歷2個月的審查程序後我們於八月的最後一天,接獲已經通過的消息,立刻整備行李,進入備戰狀況,訂好9/2的機位,準備開始這一趟新奇的冒險行程。 啟程 跟大多數台灣人的感受一樣,這一趟飛行行程,我們是穿著全身防護衣,密不通風的上了飛機,並小心翼翼地在機艙內進行平日再也習慣不過的動作: 飲食、上廁所。輾轉經過三趟飛機,途經San Francesco、Chicago等大城市,發現對於疫情的謹慎度慢慢鬆懈,看見的是越來越擁擠的人潮,與很多未戴口罩的遊客,這時感受到不同國家對於疫情的謹慎度,有很不一樣的態度。經過超過一天的航程,抵達目的地機場Raleigh時已經深夜,看到來接機的好友Steve Wu,頓時回想起過去求學時的經歷,與那種模糊的熟悉感。 體驗: 這一趟感受最深刻的是,美國國家對於核發證件的謹慎度,舉凡從考取駕照,到進入合作機構進行報到程序,只要牽涉到證件ID的核發,都是一波三折。 因應世界局勢的改變,一直擔心美國人對於中國人的排斥,會牽連到對台灣人的看待,但這一趟旅程似乎沒有感受到排擠與歧視感,還是感受到北卡美國人淳樸好客的一面。 研究的態度,對於研究基礎的訓練十分扎實,但對於創新見解的提出,台灣相較於美國人還是較為保守,以一個資料庫的解讀,台灣團隊大都選擇有文獻支持的target 進行驗證,然而美國團隊則是從未知的target 進行探索,足見台灣研究團隊對於自我信心的提升有待加強。 美國研究環境由於對於中國人的引進限縮,導致本土研究人力嚴重缺乏,各個研究機構呈現人力嚴重短缺的情形,因此爭相詢問台灣研究團隊人員加入的可行性。然而台灣研究人員的態度是否能搭上此次這般潮流,還需要做本質上的轉換,才容易在這樣的環境下適應。 飲食方面,由於我們落腳地點偏鄉下地帶,國際性食物選擇較少,飲食偏好較重口味,全家花了一陣子才適應。 由於我們過去的時間剛好是美國的後疫情時期,很多家庭都尚未開放與其他親友的餐敘,我們很榮幸成為許多家庭在疫情後的第一次訪客。 我們所到的城市與州別,是一個極度熱衷籃球的地方,我們也在後疫情時搭上此熱潮,不但開車1.5小時親赴UNC-Chapel Hill (Michael Jordan 母校) 場館欣賞球賽,中場期間恰逢台灣中研院院士丁邦容 (Dr. Jenny Ting)被授予最佳教師的榮譽,還全程體驗美國三月瘋 (March Madness),所支持的球隊UNC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一路打到總冠軍賽,更是差一點奪下總冠軍。緊接著開始欣賞NBA 籃球賽,所支持的球隊Warriors也是一路殺進總冠軍賽,然而這次成功地奪下總冠軍。 研究互動 出國拜訪的林慧觀教授,是在威克森林大學醫學院Wake Forest University Baptist Medical Center 的腫瘤生物學系Department of Cancer Biology擔任教授,其亦為前列腺癌中心主任 Director of Prostate Cancer Center of Excellence。每天與林教授一同上下班,見證其高效率的工作分配,與嚴謹的研究態度。在林教授的研究室裏面,主要的人力為博士後研究員,共計有六位博士,每一人負責2~3研究計畫,彼此互相支援。我們剛抵達的時間,林教授剛好在替台灣審查數個國家整合型研究團隊計畫,林教授竟然一週五天全心全力進行審查,一個團隊的審查時間竟然花掉林教授一整天的時間,也不見林教授的疲憊與抱怨,足見林教授對於台灣研究的投入與支持不遺餘力。 林教授也提供我們獨立的研究室,讓我們可以參與實驗室的見習與運作。其中可以看到包含兩位過去科技部千里馬計畫補助的博士後研究員,每日高效的進行實驗。他們的時間分配令人佩服,包含細胞與動物實驗交叉並行。每周一9:30開始為實驗室的lab meeting,每周由兩位研究者報告進度,我們也一起輪值於講者中,分享我們在台灣進行的計畫,由實驗室同仁給我們指正,林教授也會無私地給予相當多中肯的建議,讓我們在過去很主觀的立場中得到了修正,或是在一片迷惘中做出改變,對我們日後研究方向幫助很多,實為寶貴。 林教授十分好客,也是一個籃球熱愛者,每逢過節或是球賽,都要邀請我們全家聚餐、看球賽、話家常,在這樣輕鬆的氣氛中,也可以近距離看到林教授的生活與休閒,及其與家人的互動,我們很榮幸的與其賢內助Tracy及其兒Stanley女Emily 變成好朋友,他們會分享許多生活經驗,及育兒之道,也幫助我們更快的融入美國生活,並由另一個角度了解美國的教育體制與精神。這樣的收穫確實是非常特別,也是當初沒有預期到的。 在我們赴美短短的11個月中,林教授亦會分享美國的研究競爭,與在美華人的動態,我們也學習美國研究計畫的撰寫,及其遞件模式與審查制度。我們也在即將結束短期拜訪時,很榮幸地見證到林教授當選我國中研院院士,實為研究者的最高榮譽,此亦反應出林教授受到的肯定。 總結 這一趟的美國行是成功的、豐富的,除了研究上與林教授的學習互動外,亦修正了許多既有的研究方向,也建立日後與林教授的合作管道。生活上也與林教授的家人有很多的互動,不僅有生活經驗的提升,並在人文素養方面有很多新奇的體驗,也近距離觀察到一個成功範例的模型,值得我們在進入下一個研究階段的調整與學習。家庭上,藉由全家赴美共同克服萬難、經歷新的學習環境、拋下台灣瑣事的煩惱、深度體驗美國民情風俗,感受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讓家庭的氣氛更加融洽,增添許多值得回味的話題。 致謝 在這一趟包含有疫情、中美關係緊繃、美國優先等氛圍下的出訪,過程充滿了相當多的未知與變異數,全家均是戰戰兢兢的面對,我們很幸運的有Fulbright Foundation 團隊的幫忙,讓我們在出訪前、出訪中的困難均能一一克服。特別感謝台灣區的Lisa、Edith,帶領我們渡過出訪前簽證的折騰與不安的情緒,也非常感謝美國區的Frances協助我們克服報稅,以及緊急返台等突發狀況。如果沒有這些幫忙,我們的視野一樣是受限的,旅程不會這麼豐富充實,非常感謝Fulbright Foundation 團隊!

Read More »

Searching for the Shared Origins of Taiwanese and Chinese Diplomacy i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s Archives

I spent my time in Taiwan conducting archival research for my dissertation on the intellectual and bureaucratic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from the Republican Period to the twilight of the Cold War. My project begins by looking at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a new generation of diplomats within the Kuomintang (KMT) party system and the Republican bureaucracy, particularly those who graduated from the Foreign Affairs Department (waijiao xi) of the KMT’s Central School of Governance (zhongyang zhengzhi xuexiao).  I then follow those young bureaucrats as they entered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deploying their newly acquired diplomatic skills and philosophies to transform the structure, functions, and orientation of the institution. Finally, I trace the rise of these individuals to positions of prominence within the two Chinese diplomatic systems, one in Beijing and the other in Taipei, during the early Cold War.  Nearly half of the Foreign Affairs Department alumni stayed in Mainland China after 1949 and this network of KMT-trained diplomats exercised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throughout the 1950s, the 1960s, and the 1970s.  By tracing the long arc of these diplomats’ careers, I am

Read More »

Connecting the world : To explore the links between my tradition and American contemporary Puppetry

在台北國際藝術村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工作,受藝術村主要業務藝術進駐影響,開啟自己對異地體驗、創作、交流的嚮往,於2018年申請第一次駐村在宜蘭利澤國際偶戲村,駐村期間的創作與交流迄今仍點滴心頭。2019年申請到2020 ASSITEJ Next Generation residency programme, Tokyo(國際兒童及青少年戲劇協會,第20屆東京年會)因疫情延期至2021年改線上,但因工作因素未能參與。即使全球疫情仍未澆熄自己對國際交流的熱切,於2020年申請Fulbright獎助計畫,於2021年5月獲得本次 Fulbright獎助計畫赴紐約執行交流任務。 撰寫交流計畫過程中,回望自己對於美國偶戲的印象。直覺印象便是自小看過芝麻街美語。操偶師一手的張合來操控布偶頭的張閉嘴,還可以運用指頭關節讓戲偶眼睛有擠眉弄眼的動作產生,另一手則以桿子操控戲偶的雙手,這樣形式的戲偶是由Jim Henson在1955年創造,結合「Mouth」與「puppet」組成稱為「Muppets」。Jim Henson製作出世界知名的布偶劇電視節目《芝麻街》,劇中角色豬小姐 (Miss Piggy) 與青蛙科米 (Kermit) 更成為全美國重要文化象徵。Henson嘗試以偶戲形式拍電影,1979年首次以Muppets偶戲形式製作一部音樂喜劇電影《The Muppet Movie》,1982年親自執導一部精緻細膩的奇幻史詩級偶戲電影-《魔水晶 (The Dark Crystal)》,而後陸續拍了幾部偶戲電影,1986年《魔幻迷宮(Labyrinth)》男主角更找來當紅歌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Jim Henson跟著他創作的科米蛙 (Kermit the Frog)列入1997年蘋果電腦Think different系列廣告歷史人物中。 Jim Henson Company持續著眼於偶戲劇集與電影的拍攝外,另外設立非營利基金會The Jim Henson Foundation 長年支持藝術家獨立偶戲創作,曾辦理多屆偶戲節,不間斷給予美國偶戲創作者各項贊助計畫支持。因此本次計劃將 The Jim Henson Foundation 作為Host機構。第一天報到,意外發現基金會辦公室設在The Jim Henson Company製偶工作室,在基金會經理Z. Briggs介紹下親眼見到影視的Muppets製作,這製作過程是無法對外公開,於是不能拍攝製作過程當下與環境,僅開放拍攝裝飾戲偶的素材抽屜,各層抽屜放置著各樣眼睛、鼻子、嘴巴、眼鏡…等裝飾物件。儘管曾經於Netflix看過紀錄片關於Muppets操偶師的心路歷程,當中幾幕畫面有帶到Jim Henson Company的製偶工作室,實際親臨現場大開眼界,如夢似幻般的場景,甚至還有機會跟製偶師互動。結束報到回家路上,邊回想到方才工作室所見而連結到自己駐村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 Lize Puppet Art Colony,穀倉空間的製偶空間各樣道具與工具一應俱全的畫面,當下在創作戲偶的純粹與享受! 6月下旬去了一趟離基金會不遠的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參觀The Jim Henson Exhibition,文件展形式呈現影集與電影的戲偶及道具,展示著Jim Henson Company經典電視劇及夜魔水晶的幕後發展脈絡。展覽中最印象深刻是有兩區互動展示,讓觀眾親手裝飾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Muppet戲偶,這就是自己在偶戲工作室只能看不能碰的,在這展覽能夠盡情將這些眼睛、鬍子、頭髮、服飾放上張嘴毛絨布偶上。若想親自操偶,展區設有一個即時互動的攝影裝置,將你現場操偶的畫面帶入電視螢幕當中,彷彿自己親身參與了電視劇的製作。在這一個展覽讓我感受最深的是Jim Henson對偶戲的熱情,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介紹製偶的樂趣,是沒有壓力與包袱的去接觸與創造。 偶戲交流之旅,在報到日當天拜訪與The Jim Henson Foundation同一棟辦公大樓的 Chinese Theatre Works,由馮光宇在2001年繼承Jo Humphrey於1975年成立The Gold Mountain Institute,整併她與Stephen Kaplin於1990年成立Chinese Theatre Workshop(CTW)。 短短兩小時,馮老師分享劇團目前在紐約發展的經驗與現況,個人也藉此分享台灣布袋戲的歷史脈絡以及台北偶戲館。在7月13日參與CTW辦理的線上活動-「亞洲與美國傀儡戲劇間的影響論壇」,會議中分享者有台灣的無獨有偶總監鄭嘉音、香港明日劇團創辦人王添強Simon Wong、印尼Papermoon Puppet Theatre藝術總監Maria Tri Sulistyani (Ria)、紐約雙重影像實驗工作室負責人鄭淑芸,可惜因會議時間限制,僅能聽到各劇團經驗分享,未有較多的互動時間。 在紐約街頭表演布偶戲的蔡易衛 這趟紐約行程有一位重要的引路人「雙重影像實驗工作室」(Double Image Theater Lab)負責人鄭淑芸Spica Wobbe,移居紐約超過20年的台灣人。2016年曾在台北偶戲館辦過《偶的天堂》展覽,啟程紐約之前並不認識她,但在台灣偶戲圈聽到這號人物業已多年,未有機會謀面。很榮幸這期間有她的關照與引介,讓我得以貼近偶師在紐約生活,獲悉偶戲創作者在紐約賴以藝術維生的輪廓。其實兩地表演工作者所面臨困境大同小異,例如表演機會(舞台)、公部門補助(計畫支持)、門票(觀眾培養)。紐約作為世界舞台,機會或許相對多。但要穩定的收入可能需要有經紀人穿針引線,協助生意談判。不然就是slash career,以其他工作去支持創作,台灣也如此。一開始可能會是沒有收入方式去參演,或是微薄的車馬費只為獲得被看見的機會,以求未來有更多表演的機會。另外就是到地方單位藝文中心擔任teaching artist,或是劇場空間駐館作為教育活動講師執行演出前後體驗課程活動(Pre-show and post-show workshops)。這趟行程能有機會在公眾場合分享台灣布袋戲與台北偶戲館,同樣是鄭淑芸穿針引線。7月24日於21 Pell St-First Chinese Baptist Church辦一場示範演出分享會。該教會由女權倡議者李彬華(Mabel Lee 1897-1966)於1926年募款成立,座落China town小而典雅,該空間原名「李韜紀念堂」,胡適為之題字,現已改名只剩「紀念堂」於建築立面上。分享會當日除了一般喜愛藝文或感受台灣味的觀眾外,尚有幾名的偶戲從業人員,包含Jim Henson基金會經理Z. Briggs及她的丈夫Chad與兩位小孩到場支持(夫妻倆共同創辦WonderSpark Puppets劇團,Chad同樣獲得Fulbright獎助計畫預計2023年訪台)、Puppets Come Home at Coney Island主要負責puppet slam的總監Brendan Schweda、偶戲藝術家Mery Cheung、與鄭淑芸有過多次合作的舞蹈藝術家Margaret Yuen,除了從觀眾互動中獲得他們對於布袋戲的反應外,更與在地的藝術家連結,為這場分享會留下美好的交流互動。 這次偶戲資訊的取得主要透過Jim Henson基金會網站的Puppet Happenings刊登的演出訊息,藉由基金會經理的介紹,獲得一些看戲的機會,甚至還能在演出結束與劇團交流。第一場看戲的地點在一間主打兒童劇院的新勝利劇院(New Victory Theater)Manual Cinema:Leonardo! A Wonderful Show About a Terrible Monster 操偶師在實物投影機操作紙偶、小道具,翻閱立體故事書,時而搭配攝影機拍攝演員、muppet的演出,整場投影出畫面就像是電影畫面一般流暢。該空間的主要客群以親子為主,在演出前安排了體驗活動,讓小朋友在等待看戲的同時可接觸動手操作而對該戲劇有基本的認識。公共空間是以孩童使用為主體考量設計規劃,特別從洗手間很能直接感受不是慣行的以大人思維的設計動線。 Swedish Cottage Marionette Theatre:Wake Up, Daisy! A Modern Take on Sleeping Beauty 劇場位於中央公園一座近150年歷史的瑞典小屋,演出內容是歌舞型式。結束之後到後台與藝術總監Bruce Cannon簡短交流並介紹該劇團成員多數有著10多年經歷,並登上高臺感受操偶師的角度。 Bread and Puppet Theater & Boxcutter Collective:The Divinity Supply Company,粗獷手感的舞台,以瓦愣紙製作出生猛詭譎的紙偶,演員的肢體搭配各式樂器彈奏出來的音樂或效果聲,一場充滿詩意及象徵意涵的黑色幽默劇。演出後跟團員小聊,對方回饋幾年前曾來過台灣演出,並力推到Bread and Puppet Theater,是一處偶師的朝聖點。 Happenstance Theater -POCKET MOXIE 在一艘船上演出,The Waterfront Museum 是一艘船有著展覽空間、演出空間、船長生活起居空間。這一齣戲是街頭賣藝經典雜耍風格,有魔術、馬戲、雜技、偶戲、腹語、物件,一幕換過一幕,劇情非連貫性,觀眾輕鬆沒壓力享受表演娛樂。角色轉換隨每一小節內容微調,每位演員皆能補位樂器、聲響的搭配,變換組合很流暢,同時還能跟觀眾互動。這一齣戲有一對操偶師夫妻檔(Alex Vernon、Sarah Olmsted Thomas)遠自華盛頓而來,特別在這演出中作為偶戲演出擔當。 HIT THE LIGHTS! THEATER CO. – ISLA 演出的形式以光影呈現,舞台上主要以三塊ㄇ字型排列的投影布幕,演員在舞台中央演出時,影像投射形塑出生活場景。隨場景調度需求,如角色旅行搭交通車到下一場景,會立上第四塊布幕於正中央,遮蔽後頭三塊布幕。整齣戲隨劇情發展,畫面的流動,演員的歌唱,彷彿搭上MV畫面的小型音樂演唱會,本作品是由主演的真實故事改編,到戲劇尾聲在黑暗的座位區能瞧見到周圍觀眾悄悄的擦拭眼淚,深受劇情感動。 Phantom Limb Company – The Puppet Cycle:Small World Stories 走到Manhattan West 廣場上,演出時間到了想說怎麼沒有任何舞台,只見身著方格大衣眼帶墨鏡的演員開場,後來另一位身著粉紅大衣演員騎著前置廂型舞台裝置的載貨腳踏車(Cargo bike)進場。搭著音樂,演員轉動軸承將正方箱型物體升高成長方立體露出內凹小舞台,以說書搭配懸絲偶的表演形式,每一幕變換的角色造型從身體相聯繫的三名歌手,換到有著馬戲團夢的小象與大象媽媽,到最後一對搭著雙腳的大紅嘴夥伴。每一個短劇即是反映社會議題的快照,這是該劇團關照氣候緊急狀態與環境正義的創意表現。 WonderSpark Puppets-Fox Fables 由明年同樣獲得Fulbright獎助計畫來台的Chad主演(劇團創辦人為Chad Williams與Z Briggs夫婦),本場演出在Bryant公園內的旋轉木馬區,觀眾對象以學齡前幼童為主。循著孩童的嬉笑聲,放眼望去看見一座裹著紅色絨布幔的方形小舞台,雖是上午時刻,但在8月天下,在密不通風的舞台內演出,想必揮汗如雨(忙著演出的手還來不及擦汗)。戲劇內容是一隻不見尾巴的狐狸藉著旅程上遇到的動物們的身份認同故事,Chad操演每一動物,其聲音辨識度很高,某一些角色甚至安排有著西班牙口音,很貼近紐約多元移民的現實交談。 Coney Island USA-Puppets Come Home(Puppet Slam),就在我完成第一天在皇后植物園台灣蘭花展的工作坊後,趕路前往夏日瘋狂的Coney Island,這一座百年建築的複合型藝術中心座落在大型遊樂場一小角,內有酒吧、劇場、展示館、賣店。2022年下半年,Puppets Come Home舉辦三場次不同主題的Puppet

Read More »

A Designer’s Guide to Living Leisurely in Tainan: Where to Eat Designer

I know as much as you want to hear about my work as a service designer, a sociologist, and avid observer and connoisseur of cities, you also know I live in Tainan and you want my list of where to eat. I get it, I’ll receive your eventual LINE message asking me to send you my google map recommendations, but let me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give you something more than google reviews can provide; the story behind every recommendation.  It’s no secret Tainan is known for its food, as every guide book on Taiwan will make sure to mention its famous reputation, and the distinctly sweet taste of its dishes. The food has wowed me to the point that trips longer than two days out of Tainan have me sorely missing the wide array of local tea shops and sesame noodles. However, Tainan is rich not only in flavor but in company, and this is my personal reflection on where to eat and go, compiled not from a guide book, but from memories of living leisurely in Tainan, and from a patchwork of experiences with my friends, the city, and of course–the sharing of food. My classmate Daniela and

Read More »

Research & Reflections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