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

Tag: 中文

學習兒童及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之長期追蹤介入方案及資料分析方法

我會到這個中心是因為一個長期追蹤研究,名為Flint Adolescent Study (FAS)。這個研究關注一群住在Flint這個地方的非裔美國籍青少年,這個計畫採用高風險抽樣的方式,找尋一群處於逆境的青少年,運用Resilience理論,找出可以使這些青少年不產生負向結果的預防因子。這個計畫引發我的研究熱忱,讓我相信,我們做的健康行為研究,是可以幫助人的。

Read More »

嬰幼兒期精熟動機構念的文化比較

本研究聚焦於探討精熟動機概念的文化差異。本人所前往之機構為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SU),在地合作的研究者為該校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HDFS)之 Professor Karen Barrett。Dr. Barrett 不論在精熟動機研究領域(e.g., Barrett & Morgan, 2018; Wang & Barrett, 2013; Barrett & Morgan, 1995; Barrett, Morgan, & Maslin-Cole, 1993) 以及社會情緒發展研究領域 (e.g., Barrett, Fox, Morgan, Fidler, & Daunhauer, 2013)皆有崇高之學術地位,且亦嫻熟於跨文化社會情緒發展的議題(e.g., Józsa, Wang, Barrett, & Morgan, 2014; Wang & Barrett, 2015)。

Read More »

照護持續性與病患就醫行為管理研究—以藥物交互作用為例

1 近年來,提高患者的照護持續性是病人照護的中心主題之一。 較高的照護持續性與好的病人預後相關,包含:急診就診次數減少,入院次數減少和醫療費用降低等,同時也發現,這個效果可以通過減少不適當的藥物得到部分解釋。2 除此之外,較高的照護持續性也可以增加患者的藥物依從性。3 不良的照護持續性會增加發生藥物相互作用事件的風險,並且在多共病的病患中效果更顯著。4 然而,過去鮮少有研究深入探討高照護持續性對於藥物相互作用的影響機制。了解照護持續性如何影響藥物相互作用事件發生的機制非常重要

Read More »

中國哲學、東方宗教與生態永續- 當代宗教生態學的新課題

     環境和生態危機的克服,需要的不只是知識和技術,還需要信念、規範和實踐,並將人類與物種和自然重新連結。啟蒙以來的現代化思維獨尊人類主體性,割裂人與自然世界整體之關聯。中國哲學和東方宗教不具此一主客分立、獨尊人類主體(主宰性)的特性。

Read More »

美國之旅:文化、復健、活躍老化與長照

Dr. Winstein在經過主持臨床試驗以及相關研究之後指出,目前發展出許多針對慢性中風的新興治療手法,研究顯示有成效,但沒有比控制組來的顯著有效,這樣的結果引發下一步研究重點的討論,在進行大型研究之前,有必要回過頭再好好的檢視這些治療手法中的主要治療要素,其改善中風患者表現的機制為何?唯有將各治療要素產生成效的機制深入瞭解之後,才能更清楚的結合各種要素,以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成果。

Read More »

紐約文化藝術進修之旅

        獲得富爾布萊特﹙Fulbright﹚學術交流基會的獎學金,給予我一次非常難得赴紐約文化交流及進修的機會。2016/12/28起程赴美,到達紐約後接受了中國戲劇工作坊藝術總監馮光宇老師和夫婿史蒂芬,凱派林的接待,開始為期四個月的交流進修計畫。

Read More »

Fulbright 訪問學者之行:加州灣區文化體驗

在矽谷的大學中,有許多來自他國的學生,從授課過程中,可發現學生中還是有東西方的差異。西方學生比較勇於課堂上發問,東方學生則傾向於課後再找老師討論,不知是語言能力的限制,還是養成教育所造成的?十月中,我將研究多年的主路徑分析概念與應用,對SJSU管理學院老師做演講,和參與老師們進行相當熱烈的討論。

Read More »

華語教學夢 – FLTA經驗

華語教學夢 我在公立學校擔任英語教師,一直以來,都夢想著到海外教華語。當我看到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基金會開放「教師赴美進修暨協助華語教學獎助計畫」時便立刻報考,也順利取得資格,成為台灣第一批傅爾布萊特華語助教。 赴美前,我參加了華語教學培訓,當時的我對新生活充滿期待。除了即將實現我在美國大學教華語的夢想,還修習免費課程,結交美國的朋友。

Read More »

流連柏克萊:嬉皮、創客與旅行學者

拿到學位從美國回台轉眼已經二十年,這期間雖然時常來美國開會,進行短期研究,但總是來去匆匆,學校的教學行政研究壓力如影隨形,未能停下來聞聞路邊的花香。二十幾年前得到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的獎助,讓我能專心攻讀博士學位,一直銘感於心,此次再度獲得基金會的青睞,得到資深學者赴美研究獎助,格外覺得意義重大。二十年攸忽疾逝,我已從年輕新秀熬成資深前輩,這兩次赴美標誌著我學術生命與個人生命的不同階段,也交織著我對美國社會與文化的不同觀察,與對自己台灣社會認知的進化。 1993年我在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的贊助下來美國東岸攻讀博士學位,那不僅是我第一次來美國,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飛機離開台灣。初來美國,心情興奮而充滿好奇,儘管我的專業是英美文學,對西方文化已有一定的認知,但實際的日常生活接觸仍面臨許多衝擊,在地理、交通、金融、語言、人際關係、社交應對、上課方式、課堂生態等面向,都需在短期間適應,並迅速進入備戰狀態,那四年專心投入課業,對美國學術圈的認知多於對美國文化的品味觀察,一心只想早日完成學業,回國再執教鞭。

Read More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如同十個月前離開的那天,我喝著巷口甘醇的古早味紅茶,迎面而來的不是克里夫蘭仍然微涼的冷風,而是濕黏厚重的空氣緊貼在皮膚上,耳邊傳來閩南語與國語夾雜的日常,於是清楚地知道,我到家了。

Read More »

Research & Reflections

fulbright taiwan online journal